系统把握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论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 2024-11-22 16:26:34
创造性运用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坚持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创造性运用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坚持科学的思维方法
坚持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客观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也是新时代我们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如果说思想方法主要是思想意识层面的话,思维方法则从意识层面延伸到了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层面,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处于科学思想方法和领导方法、工作方法之间的中介性、桥梁性方法,是现代认知科学的积极成果与中国共产党人长期积累的有效思维方法的有机融合,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新时代取得的重要创新成果,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在这段极富哲理性的阐述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提出了七大科学思维方法,为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管用的思维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战略思维方法。战略思维方法,就是善于从总体、全局、长远观察和分析问题,从而能够统揽全局、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方法。高度重视战略思维方法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当前我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诸多问题必须从战略高度、长远角度来谋划和推动解决,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全局性、稳定性,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广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培养和正确运用战略思维方法,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善于察大势、谋大局,勇担当、善作为,坚定自觉、行之有效地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2.历史思维方法。历史思维方法是善于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把握规律、增强历史主动的科学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创造性运用。树立历史思维方法,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主动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强调历史思维方法。他指出,“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通过学习党的历史,培育历史思维方法,能够使我们明辨事理、增强信心、提升品德、利于实践,从而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征程上,我国面临着国内与国际、自然与社会、经济与政治各方面的问题、风险和挑战,要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运用历史思维方法获得重要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克敌制胜的法宝,以丰富的历史智慧和坚定的历史主动精神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3.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方法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不仅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既要统筹考虑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宏观和微观的关系,又要通盘考虑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树立辩证思维方法意义重大,有助于协同处理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复杂矛盾关系,既要看到各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方面,也要看到彼此差异乃至冲突的地方;有助于正确处理各种不同特点的矛盾,要敢于承认矛盾,科学分析矛盾,善于解决矛盾,并在解决矛盾中不断深化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关键,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坚持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坚持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在统揽全局中把握重点,在兼顾内外因中突出内因,在认清共性基础上把握个性,从而做到在认识活动中当明白人,在实践活动中做主动者,积极推动党和人民各项事业发展进步。
4.系统思维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由此推动或阻碍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坚持系统思维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客观要求,是现代系统论成果的创造性运用,是事物良性发展的内在需要。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系统思维方法想问题办事情。坚持系统思维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坚持系统思维方法是新时代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和矛盾多发期,伴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利益格局出现深刻调整,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日益提高,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此情况下,必须充分认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运用系统观念来整体谋划改革,运用统筹兼顾办法来全面推进改革,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持续深入地为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和强大的动力支持。
5.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是事物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动力所在,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的内在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攻坚要有正确方法,坚持创新思维,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是社会呈加速度发展变化的时代,也是国际形势变化迅速、国内实践日新月异的时代。在此背景下,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树立创新思维方法,勇于冲破过时思维方式和陈旧观念的束缚,用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和创新措施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善于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科学认识和把握实际工作的规律性,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执政本领。
6.法治思维方法。树立法治思维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法治思维方法就是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的科学方法。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庞大社会工程,关涉到方方面面的复杂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旨在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制度保障和强大动力支持。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决不能仅仅依靠良好的主观愿望来推行,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权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充分运用法治方式方法,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在改革中不断完善法治,从而在全面深化改革和不断完善法治中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关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
7.底线思维方法。自觉运用底线思维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客观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优良传统。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突破一定限度必然会发生质变。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事物的“度”,掌握好分寸,就是要树立底线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告诫全党时刻牢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底线思维方法是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好效果的积极思维方法,决不意味着消极被动,其要旨在于:“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树立底线思维涉及修身为人、谋事创业的方方面面。一个党员干部如果掌握了底线思维方法,就能够有备无患、胸有成竹,把握事物演变的主动权。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培育和运用底线思维方法紧迫而重要,需要做出扎扎实实的努力。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前瞻意识、机遇意识,善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在风险面前处变不惊、准确应变,同时善于变危为机、抢抓机遇,积极推动事物朝着好的方向不断转化和发展。
以上七个方面的思维方法,包含了科学思维方法的诸多要素,融汇了我们党长期实践形成的宝贵经验总结和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诸多优秀成果,构成了一个进行科学思维的有机体系。综合运用这些科学思维方法,能够发挥登高望远的“望远镜”、见微知著的“显微镜”作用,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复杂矛盾和问题,有助于我们始终保持理论清醒、政治坚定、行动主动,从而取得实践的成功。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