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当前宏观政策需要把握四个重点方向 详情

当前宏观政策需要把握四个重点方向

中国经济时报 / 2024-10-12 09:53:55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及市场广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并未改变,要全面客观冷静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这传递出宏观政策进一步加力提效,助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强烈信号。
 
宏观政策是影响经济运行态势的重要因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一揽子”宏观政策通过作用于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平抑短期经济波动,兼顾长期发展目标,改善社会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政策的内涵更为丰富、手段更为多样,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与促进作用。
 
第一,充分发挥改革政策的牵引作用。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必须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加快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更为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应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根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及时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充分激发全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改革政策的有序落实推进经济回升向好。
 
第二,加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统合实施力度。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支柱,也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最直接有效的政策手段,应加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支持国内有效需求回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持续加力、提质增效,发行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以政府投资撬动市场投资,更大力度地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实施有力度的降息,综合运用降准、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为实体经济提供流动性支撑,通过下调存量房贷利率降低居民购房成本,释放刚性和改善性购房需求。要注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方向、内容和时机上的协调性,协同发力、相辅相成扩大宏观政策空间,为稳增长、调结构营造良好的财税金融环境。
 
第三,加强民生保障以提振消费需求。居民消费需求下降是造成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提振消费的重点在于稳定居民对未来收入持续增长的乐观预期。因此,必须将惠民生和促消费结合起来,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基础上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激发消费潜能。应多渠道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满足并提升其消费需求,并在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方面补足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同时,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兜牢民生底线,加强对重点人群和就业困难群体的政策关注度,以稳就业促进稳收入、惠民生。
 
第四,积极推动新质生产力布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正处于发展动力和比较优势转段升级的关键时期,外部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增多,内部发展转型存在阵痛。从根本和长远上看,要实现对外“突围”和对内“升级”,关键是要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新动能新优势。为此,必须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尽快在新领域新赛道构筑我国国际竞合新优势,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经济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出成效的关键在于各地区各部门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落实宏观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既要正视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困难,以钉钉子精神逐个突破,更要看到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之巨大、前景之光明。应上下一心,一如既往、持之以恒地抓经济,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凝聚发展共识、提振发展信心,“干字当头、众志成城”,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作者:崔琳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