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气象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 / 2024-09-10 17:56:47
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特别是在量子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地球、地球系统大数据、空天信息等领域,布局一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试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和新动能。气象部门必须深入学习贯彻新质生产力理论及实践要求,全面深化气象改革,激活释放气象数据要素价值,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催生新产业
生产力的质的跃升,是气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得以形成的根本动力。
气象科技生产力就是新质生产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的气象科技生产力,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高科技生产力,以赋能增益经济社会发展为牵引的高效能生产力,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绿色生产力。
从气象角度来看,观测技术的飞跃,使人们能够更加客观、更加精细地监测大气及相关地球环境系统的状态和特征,气象综合观测业务正在迅速向地球系统综合数据采集业务转型;数值预报技术的日臻成熟和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使数字自动化预报准确率和时空分辨率更高,气象预报预测业务正在加快向自动化、无缝隙、集约化转型;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突破,迅速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气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路径和重要标志。
因此,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形成的气象科技生产力,就是新质生产力,并且成为数字经济及其他相关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先导。
新质生产力催生气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当前,气象生产力以劳动、知识、技术、数据、资本、管理等要素优化组合为配置特征,正在构建形成气象科技、气象基础能力、气象服务、气象治理四大体系相统一、相协调的发展新格局。
在气象科技上,大气科学正在引领和驱动地球系统科技融合发展,将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产生深远影响。在气象基础能力上,气象观测、信息、预报预测业务正向地球系统监测、大数据、预报业务跨越。在气象服务上,气象信息咨询服务正向工程技术服务拓展,由避害为主向趋利避害并举转变。在气象治理上,要求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构建政、事、社、企结构完整的气象产业体系,由气象事业向气象产业跨越。这既是气象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方向,也是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以气象科技创新推动气象产业创新。创新发展气象产业、气象经济,不仅是气象科技转化为现实新质生产力的需要,也是气象全面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气象新产业应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气象部门要全面深化气象改革,构建结构完整、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新型气象产业体系。
——强化和落实政府气象管理职能,组织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供给全社会气象服务,依法治理全社会气象行为,培育和监管气象服务市场及气象服务企业和中介机构。
——集约和强化气象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与之相配套的事业单位改革,聚焦主责主业,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提质增效。纵向厘清事权划分,解决同质化和职责重叠、责任不清问题;横向统筹整合业务功能,解决碎片化和“小、低、散”问题。
——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市场气象服务,以推进社会市场气象服务的现代化,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全方位需要,支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布局建设。
激活释放气象数据要素价值
数字经济是集中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新经济形态。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资源,气象数据则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基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激活释放气象数据要素价值。
第一,气象数据高价值作用正得到有效发挥。当前,我国已建成“地-空-天”一体化综合观测系统,站网规模、数据规模和数据质量迈入国际先进行列,气象数据资源存储总量超75千万亿字节(PB)、日增量近60万亿字节(TB)。
气象部门先后向全社会共享12类100余种气象数据,为全球130多个国家、全国21个行业和领域近130万用户提供了12千万亿字节(PB)气象数据和产品,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科技研发提供数据支持,产生了8000多项科技成果。
气象数据适用场景广、应用潜力大。例如,融合应急、水利基础数据,应用于数字防汛、数字减灾、数字城市等场景建设,多灾种、精细化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风险预警能力持续提升;融入20多个行业部门、40多家央企的生产、管理、流通等环节,生产要素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嵌入主要媒体、主流资讯、生活服务平台,为1200余家气象信息服务企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深度融合气候、生态等数据利用,助力黄河流域、三江源等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第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激活气象数据要素潜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具有技术密集、创新活跃、应用场景广泛等特征的气象数据和服务产品,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有力支撑者、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生产、流通、消费、社会服务等各环节。
这要求气象部门着力挖掘气象大数据价值,推动气象数据和产品加工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融合,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气象新质生产力,助力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三,以气象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激活释放气象数据价值潜能、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促进气象数据要素高效率配置、高水平应用和数字化服务能力提升。
这要求气象部门与各相关部门共建开放合作、融合发展的气象数据应用机制,协同构建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地球系统数据资源体系,全力建设地球系统大数据平台;扎实推进数字孪生大气系统建设,加快发展地球系统数值预报和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业务系统,进一步丰富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体系;探索构建气象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落实“气象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适时推出一批支持气象数据要素创新发展的政策、标准,持续打造典型应用场景,赋能实体经济;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气象数据要素流通全链条监管体系,健全气象数据身份证安全监管制度,持续完善数据安全防护基础设施。
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给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气象部门将聚焦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
紧密围绕服务保障需求,谋划“十五五”气象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
围绕生命安全,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和党的二十大关于“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的部署;围绕生产发展,做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气象服务,助力和保障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围绕生活富裕,满足公众“衣食住行健、游购娱学康”场景化的气象服务需求;围绕生态良好,支撑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同时,通过“十五五”规划预研,聚焦气象新质生产力发展实际需要,谋划明确“十五五”气象能力建设和政策支持的若干件大事要事,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举措,更好推进重大工程和重大科研项目建设。
紧密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改革创新重点任务,推进高质量发展试点示范。
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特别是灾害治理、智慧城市、数字经济、高端制造、绿色发展等,布局一批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试点;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特别是在量子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地球、地球系统大数据、空天信息等领域,布局一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试点;聚焦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特别是在基层气象高质量发展、新型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气象治理等领域,布局一批“小口深切”专项试点。
紧密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标,强化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评价。
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标为导向,抓住评估这个“指挥棒”,以高质量评估“标尺”引领和驱动气象高质量发展落地见效。持续优化调整评价指标,强化新质生产力相关的指标权重,突出质量、突出效益,提高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效率和效能。充分发挥评估结果在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中的指导性和督促性作用,督导各省和各单位加快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布局未来。■
作者:宋善允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