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助力职校生就业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详情

助力职校生就业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教育报 / 2024-06-28 16:21:49
近年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和职教本科创建为契机,将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关键目标。学校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行业特色鲜明的优势,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为己任,发挥高职学生在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主动适应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变革,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提供人才支持与智力支撑。
 
探索动态化专业调整新模式 提供新质生产力“新源泉”
 
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聚焦智能制造、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等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布局和未来产业发展态势,动态契合经济社会多元化发展需求的目标,在厘清专业群组群逻辑的基础上,创新产教融合型专业群建设理念,探索形成“校区协同、链群对接、共建共享”的装备制造类专业群建设模式。与区域产业园区合作,以专业群结构与产业结构映射关系为牵引,形成面向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产教融合型专业群组建方式,组建工业机器人技术等装备制造类专业群,实现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群深度对接。专业调整跟着产业走,达到稳需求、扩就业的积极效果。
 
目前,学校开设服务安徽省首位产业的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装备制造类专业16个,飞机机电设备维修、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等交通运输类专业4个,应用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电子与信息类专业9个,超过83%的专业对接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专业结构与区域制造业产业结构契合度高,各专业群70%以上毕业生在本地对应产业链企业就业,能精准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
 
打造系统化产教协同育人新载体 提高学生就业“新技能”
 
学校打破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升级校政企行“四方联动”的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了多元共商、需求驱动、价值共享、相互成就、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牵头成立全国机械行业数字化设计与增材制造职业教育集团;联合芜湖国家工业机器人产业园31家企业共同组建皖江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联盟、奇瑞汽车产业学院职教联盟、埃夫特机器人与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联盟等平台;充分发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作用,牵头成立全国机器人行业和增材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个;建成8个产业学院,获批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
 
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培养了大批能够有效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安徽省技能竞赛中获奖,获得多项国家、省级“技术能手”“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青年岗位能手”“安徽工匠”等荣誉,5次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输送了大量高技能人才。
 
构建全程化就业服务新体系 提升就业观念“新认知”
 
一直以来,学校以“招生—培养—就业”联动、资源共享、全员参与和就业核查四大机制为依托,以“抓就业”“促就业”“强就业”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提升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跨领域协作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在新就业形态背景下,学校准确把握就业育人的新要求,用“三全育人”理念构建了以“就业能力提升+人岗精准匹配”双轮驱动下的“从0到1”就业服务育人体系,实现学生从“能就业”到“好就业”再到“就好业”的转变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为推进就业服务端口前置、重心下沉,学校已建成两个就业服务站,重点围绕政策宣传、就业指导、实习实践、困难帮扶等方面分专业、学段提供产业实践、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服务,贯穿学生从入学到就业整个周期,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岗位供求信息匹配服务,让更多优质岗位直达毕业生,也让毕业生能直接找到符合自己职业发展需求的企业,实现了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
 
随着学校办学质量、办学品质的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人才培养、就业质量等各方面受到各类媒体关注和社会广泛认可,培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不断提高,以学校高质量发展和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赋能新质生产力。
 
本文系2024年度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产科教协同创新”专项课题“安徽省汽车制造类专业机构与产业发展适配性研究”[项目编号:JXHYZX2024002]和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基于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区域首位产业人才链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xjjyyb06]的研究成果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