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详情

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06-17 13:58:09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依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还要依靠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要深化经济、科技、教育、人才、金融等体制综合改革,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堵点卡点,塑造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加快形成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要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和创新生态,形成高效协同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础制度体系、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解决好“为谁创新”“谁来创新”“为何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创新成果如何用”六个基本问题,形成产学研协同合作、上中下游顺畅衔接、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的新型生产关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牢创新为民价值导向,解决好“为谁创新”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打造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要强化使命导向、需求导向和应用牵引,推动供需匹配,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要聚焦“四个面向”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从根本上破解科研题目从国外学术期刊上找、仪器设备从国外进口、取得成果后再花钱到国外期刊和平台上发表的“两头在外”问题,使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人才力量,解决好“谁来创新”的问题。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人才力量。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和颠覆式创新往往具有不确定性,需要长期持续的研发投入和风险投资、耐心资本的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概念验证、中试、前沿与关键技术研发等基础性公共性科技供给,需要更好发挥有为政府的引导作用。国家实验室和国家科研机构要强化使命导向的战略性体系化科技攻关,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强化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科技领军企业要强化市场导向的集成创新。战略人才力量不仅包括战略科学家,还包括战略企业家以及高技能人才。
 
完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激励机制,解决“为何创新”的问题。创新驱动发展,改革驱动创新。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设公平竞争、开放合作的高标准全国统一大市场,依靠内生动力发现和培育新领域新赛道,依靠产业化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法律和制度上把“两个毫不动摇”落实落细,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外资企业对等对待,保障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完善产权明晰、利益相容、规范高效的产权制度和激励机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让创新的企业有市场,有长期回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培育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和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和世界一流企业。
 
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解决好“创新什么”的问题。坚持使命导向、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加强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成果供给。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坚持系统观念,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标准体系进行全链条部署,一体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深化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优化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及其组合,解决好“如何创新”的问题。新质生产力以生产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由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驱动的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要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经济、科技、教育、人才、金融等改革系统集成,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保障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在新发展格局中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统筹配置机构、平台、人才、装置、资金、项目、数据、政策等关键创新资源,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数据链、政策链等深度融合,打造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数字产业集群、绿色产业集群。
 
建设创新友好的应用场景和创新生态,解决好“创新成果如何用”的问题。依托城市群、中心城市及各类示范区、园区,开展多主体协同创新、多链条融合创新的改革探索,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建设分布式应用场景和创新生态,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建立稳定可预期的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制度,结合数字化、绿色化双转型,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完善支持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研发及示范应用的政策体系。统筹前沿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科技成果转化,及时将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作者:万劲波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综合集成部部长、研究员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