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学习时报 / 2024-04-16 09:43:57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根本任务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根本任务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是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主题,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高,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距离高质量发展还有不少差距。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金融自身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金融变革全局。新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关于发展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有效破解一系列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问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越是形势复杂,越要从新发展理念中找方向、强定力;越是矛盾交织,越要从新发展理念中找思路、寻办法;越是困难重重,越要从新发展理念中找动力、求突破,用新发展理念破解各类矛盾和问题,引领开创金融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以稳妥有效风险防控守护金融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要时刻牢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放到突出位置。金融风险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强,易引发社会风险、政治风险,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切实防范“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和蝴蝶效应。要坚持“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妥处存量;强化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严防增量,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以严密过硬监管保障金融稳定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比如,生态治理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社会治理强调共建共治共享。金融治理也是如此,各方面要齐抓共管,金融管理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都有相应职责。必须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实现监管全覆盖;推动金融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动真碰硬、严密有效;坚持管合法更要管非法,管行业就必须管风险,健全兜底监管机制;强化“对监管的监管”,压实监管责任。
以优质高效服务夯实金融发展根基。金融具有功能性和营利性的双重特性,金融机构要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实现自身价值、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获取合理回报。必须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切实加强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要做好“五篇大文章”,优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促进普惠金融提质增效,加快养老金融发展步伐,推动数字金融健康发展。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金融支持,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以系统协同改革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我国经济发展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关键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全面提升金融体系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
以更高水平开放增强金融发展动力。“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要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增强开放政策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必须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切实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努力实现开放与安全的动态平衡。
以严格公正法治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新时代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加强金融领域重要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加快补齐新兴领域制度短板,用好司法解释、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填补制度空白,加大金融法制执行力度,严惩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匡正行业风气。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优秀的金融文化能够塑造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正确价值观,产生内在激励和约束作用,而腐朽的金融文化则放大人性投机、贪婪的弱点。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等“硬实力”建设,也要提升价值观、行为规范等“软实力”。必须积极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引导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树立正确价值观,要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要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要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要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要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以优秀文化助推金融事业发展。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