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详情

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学习时报 / 2024-04-16 09:43:57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根本目标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根本目标是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国家兴衰,金融有责。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具备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等六个关键核心金融要素。新时代新征程做好金融工作,必须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深刻认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刻把握建设金融强国的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从宗旨观念把握金融强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金融强国建设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更加注重金融发展的普惠性,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金融发展成果。这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与西方金融发展道路的显著区别,也是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金融强国与西方金融强国的显著区别,是金融工作人民性的根本体现。
 
从目标导向把握金融强国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更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应对气候变化等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有这些,都离不开金融的关键支撑。同时,金融强国建设也只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才能实现。金融系统必须把建设金融强国作为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具体方式和直接体现,把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根本目的,坚决以实际行动响应和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从系统观念把握金融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是坚持系统集成、整体推进。建设金融强国是由诸多领域、诸多环节、诸多层面构成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善于从整体上、全局上认识问题,自觉摒弃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将金融强国建设置于国内与国际、经济与金融、中央与地方等关系中通盘考虑、整体推进。金融事权主要在中央,但是各地也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立足一域谋全局,把自己摆进金融强国建设的大局中来。一些地方如果管不住风险,不仅会搞垮辖区内金融生态、大伤经济元气,还可能直接影响全国稳定大局。金融强国建设的主力军是金融系统,但离不开非金融部门的协同配合和支持,离不开各地的齐抓共管。
 
从问题导向把握金融强国建设的紧迫任务是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推进金融强国建设,要锚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阶段持续推进。当前做好金融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牢牢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最紧迫最突出的问题,一体把握、一体推进、一体落实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三项重点任务。如果监管不到位,风险就会四处蔓延,多年的发展红利一夜之间被吞噬掉,不要说高质量发展,连发展都谈不上;只有监管到位了、风险防住了,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反过来又会为防风险、强监管提供更好环境和更坚实的资源保障。
 
从自信自立把握金融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是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党在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实践中,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自信就是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既不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照抄照搬、食洋不化。自立就是走自己的路,把自己的事办好,把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建设金融强国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从胸怀天下把握金融强国建设的国际格局是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始终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在融入世界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同时又以自身发展不断推动世界发展。建设金融强国不是搞霸权主义、掠夺主义,而是坚持合作共赢原则,坚决反对金融政治化、武器化图谋,坚决反对金融霸权和以邻为壑的金融政策,始终致力于维护世界各国共同的金融发展利益和金融安全,负责任地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