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发挥创新的主导作用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2024-04-07 12:07:0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们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多措并举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加快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大力推进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生产力的进步伴随着科技创新模式的迭代。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常规性科技创新对其作用有限,必须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才能形成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能。基础研究是突破式科技创新的源头,也是目前我国科技创新的短板。要以经济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加快建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不断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创新体系结构,从根本上破除我国基础研究“两头在外”问题,以基础研究牵引技术应用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要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研究型高校和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通突破式科技创新从问题凝练到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的一体化通道。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布局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产业创新必须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导,同时重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已经展现了强大的牵引作用,要完善有利于其健康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围绕其资金、技术和人才需求构建产业支持政策,同时不断延长和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补强其创新链的薄弱环节。未来产业目前仍处于技术储备和产业探索阶段,需要政府进行前瞻性规划和扶持,依托各地区现有的产业基础探索构建未来产业的产业生态。传统产业体量庞大,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要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培育传统产业在全球市场中新的竞争力。
以“双碳”目标为牵引,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从这一定义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身就是生产力的重要内涵。新质生产力是更先进的生产力,其发展也必然要求更加绿色和谐的生态观和发展观。首先,要营造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和创新的环境。绿色转型的支撑是绿色技术创新,要加强低碳环保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推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的完善和国际化接轨,引导企业绿色设计、绿色生产和绿色排放,提高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其次,要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绿色化转型。要加快传统产业的绿色化转型,规范重点行业能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世界级的绿色产业集群。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传统化石能源的低碳处理和高效利用,加快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提高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
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制度创新,加快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构建起与之适配的生产关系。目前,发展新质生产力仍面临一系列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制度创新,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其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创新要坚持科技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多管齐下。在科技体制方面,重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国家系统布局和前瞻引领的作用,同时以市场机制引导创新要素集成。同时,还要不断推进科技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和重大项目组织制度等基础制度改革。在经济体制方面,围绕政府与市场这一对核心关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深入推进宏观调控体系改革,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坚持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保障新质生产力健康可持续发展。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加快培养大批高质量的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者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首先,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力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瞄准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前沿领域,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系统性的优化升级。加快培育大批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急需人才,为不断提升国家核心竞争能力提供战略资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其次,创新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完善人才使用、激励和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在各行各业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产业创新团队,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最后,塑造敢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营造宽容失败、包容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是各类人才大胆创新和勇于创新的社会条件。要为科研人才营造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为创业者提供风险防范和失败退出机制,从而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创新创业空间。
作者:李永强 西南财经大学校长 来源:《红旗文稿》2024/6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