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发力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详情

发力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4-03-19 18:33:21

多措并举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实施意见》制定了未来产业发展技术路线,明确了前沿技术创新突破方向,构建了未来产业生态体系,提出了创新合作、开放包容、安全可持续等政策导向,为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明确未来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实施意见》制定了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的技术路线:一是未来制造,包括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纳米制造、激光制造、循环制造、柔性制造、共享制造以及工业互联网、工业元宇宙等。二是未来信息,包括下一代移动通信、卫星互联网、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群体智能、大模型等。三是未来材料,包括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以及超导等前沿新材料。四是未来能源,包括核能、核聚变、氢能、生物质能、高效太阳能电池及相关电子设备、新型储能、能源电子等。五是未来空间,包括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临空无人系统、先进高效航空器等空天高端装备,深海潜水器、深海作业装备等海洋高端装备,深地资源探采、极地探测与作业等深地及极地装备等。六是未来健康,包括细胞和基因、合成生物、生物育种、新型医疗服务、高端医疗装备和健康用品等。
 
第二,加快前沿技术创新突破。《实施意见》提出推动前沿技术产业化的具体举措。一是持续激发创新动能,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发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作用,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二是精准识别前沿技术,打造未来产业瞭望站,精准识别具备高水平技术突破、高潜能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创新。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定期发布前沿技术推广目录,高水平建设未来产业成果“线上发布大厅”,打造产品交易平台,举办成果对接展会,提供精准对接。高水平建设技术市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动先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举办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大赛。
 
第三,构建未来产业体系和发展生态。围绕技术、产品、主体、场景、支撑等共性要素,构建未来产业的发展生态。一是强化技术供给,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领军企业作用,加快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突破,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二是打造标志性产品,打造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新型显示、脑机接口、6G网络设备、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联网、高端文旅装备、先进高效航空装备、深部资源勘探开发装备十大创新标志性产品。三是壮大产业主体,引导领军企业前瞻谋划新赛道,培育企业新主体,实施中央企业未来产业启航行动计划。建设未来产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未来产业产业链,建设先进技术体系。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产业特色化集聚发展。四是丰富应用场景,包括开拓新型工业化场景、打造跨界融合场景、建设标志性场景。五是优化产业支撑体系,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统筹布局未来产业标准化发展路线。同步构建中试能力,为关键技术验证提供试用环境。大力培育未来产业领军企业家和科学家,优化鼓励原创、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环境。深入推进5G、算力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等建设,构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第四,健全产业金融、安全、治理及合作机制。未来产业具有典型的颠覆性和不确定性,面临金融、安全、伦理、合作等诸多“无人区”,《实施意见》从金融支持、安全治理、国际合作等方面探索建立产业推进新机制。一是加大金融支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加大投入,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引导地方设立未来产业专项资金,探索建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优化风险拨备资金等补偿措施。二是强化安全治理,坚持包容审慎的治理理念,探索跨部门联合治理模式,构建多方参与、有效协同的未来产业治理格局。加强伦理规范研究,科学划定“红线”和“底线”,构建鉴别-评估-防御-治理一体化机制。引导企业建立数据管理、产品开发等自律机制,完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手段,防范前沿技术应用风险。三是深化国际合作,鼓励国内企业深度参与全球未来产业分工,支持跨国公司、国外科研机构等在我国建设前沿技术研发中心。通过举办全球未来产业发展论坛、组建未来产业国际创新联盟、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合作、主动参与国际治理规则和国际标准制定等,贡献中国产品、方案和智慧。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未来产业处于创新活力、辐射能力、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的关键时期。未来,要不断创新适应产业发展的新举措新思路,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敢闯敢试的创新氛围,加速推动未来产业工程化和产业化,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活力,全面开创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作者: 乔标 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