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2024年中国宏观政策特点:财政稳经济、货币稳债务 详情

2024年中国宏观政策特点:财政稳经济、货币稳债务

界面新闻 / 2024-03-13 16:58:12
3月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举办的中国财政政策论坛2024年第2期上,与会专家围绕2024年预算报告进行了深入解读,分析今年财政政策和财税改革方向。
  
西南财经大学地方预算审查监督研究中心主任刘蓉认为,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特点是“财政稳经济、货币稳债务”。
  
她指出,1996年,中国的广义货币(M2)只有GDP的1.06倍,2022年上升到了2.20倍,M2增速快且量大,财政与金融协同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稳定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财政政策的作用是通过税收和支出促进经济发展,货币政策是通过适量发行货币来稳定债务。
  
“这个配合可能会促进我们债务规模特别是今年的万亿(特别国债)能够比较顺利的发行,也支持防范金融风险。”刘蓉说。
 
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副所长、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马光荣表示,今年财政政策的基本特点是“稳税、增债、扩支出”。从财政可持续性上来看,稳税可以阻止政府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增债和扩支出与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相匹配。
 
他进一步指出,今年财政政策的加力体现在政府举债和支出强度两个维度上。从举债来看,主要体现在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通过中央加杠杆来化解地方政府的收支矛盾和债务风险,为今后的财政政策腾出空间。由于举债和赤字规模的提升,财政支出强度有明显的上升。
 
“从这两个角度来看,今年的财政政策确实在适度加力。”马光荣说,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有利于扩大内需,兼顾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统筹发展与安全,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在谈到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时,马光荣表示,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财税体制,需要在税收、预算体制和债务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比如,完善增值税制度、推进财政资源统筹,提高预算管理的完整性、落实落细前期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建立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长效机制。
 
刘蓉表示,要增强财政汲取能力,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人大和中央人大的预算审查工作,深化省以下财税体制改革,解决好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关系,进一步优化债务结构。
 
以下是其他与会专家观点
 
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王振宇:要将“筑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摆在优先位置
 
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问题在于——隐性债务、隐性供养人员、隐性福利、隐性招商引资政策兑现等构成了地方财政的刚性支出。
 
在实践层面上,基层“三保”口径不一,上级认定的保障标准和范围到了下级执行困难。地方财政是弱平衡,面临多重压力,多层约束,财政风险不断积累。
 
要将“筑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作为财政工作的优先位置。进行责任划分,视为多级政府间的共同财政责任,县级为主、市级帮扶兜底。完成预算的足额安排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建立预警监测应急处置以及严肃问责制度。
 
海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梁中华:财政支出预计主要集中在二三季度
 
中国短期经济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政策端积极发力。
 
中国经济的优势在生产端,前两个月的出口数据表明,中国制造业生产在全球占据较大优势。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需求端,特别是房地产行业需要进一步稳固。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今年宏观政策会更加积极地稳增长来支持经济发展。就财政政策而言,收入端要进行减税降费,支出端结构要有所调整,向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倾斜。我们认为,今年财政政策会适度发力稳增长,节奏上或主要集中在二三季度。
 
货币政策方面,强调“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我们认为,预计2024年货币政策或进一步稳健宽松,政策利率仍有调整空间。
 
对外经贸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李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五大方向
 
一是预算资源统筹问题。从预算体系来讲,就是四本账之间的统筹。重点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一方面要进行顶层设计、机构改革、职能优化,另一方面是在技术层面进行突破,更好推进财政管理的智能化。
 
二是将工作重心放在绩效管理上。当前在绩效管理方面还有大量进步空间,特别要发挥绩效管理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
 
三是重构预算治理体系。我国预算治理体系已经比较完备,未来需要更多侧重于治理效能。建议增强对预算管理中关键领域的关注,多方面形成合力促进治理绩效的提升。
 
四是支出结构转型问题,这是下一步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激发财政政策质效的关键。
 
五是转移支付分配问题。转移支付在分配、使用和管理过程中不规范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财政政策的效能。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石绍宾:推动新质生产力主要载体在产业
 
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已经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密切相关的是新质生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主要载体在产业。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两大举措。
 
一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从财政层面上拿出专项资金突破短板,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强化对制造业支持,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二是加大对科教兴国和教育科技的支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颠覆式技术创新来推动产业结构的创新和优化。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