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把握和处理好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关系 详情

把握和处理好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关系

经济日报 / 2024-03-08 09:51:21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温差”的话题颇受关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专门提出,要注意把握和处理好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关系。
 
事实上,社会上对“温差”的讨论由来已久。近期“温差”之所以格外受关注,很大程度上与疫后经济恢复发展基础不牢、部分行业运行不稳等因素有关,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整体性与结构性的差异。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出现“温差”带有一定普遍性,不仅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有,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也同样有。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主任付凌晖此前表示,宏观数据源于对整个经济体的综合统计和宏观分析,而微观感受则是每一个经营主体、每个居民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直观体验。宏观数据的综合性和微观感受的局部性,决定了“温差”存在的必然性。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协会会长张连起近期撰文指出,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体都存在一定的“温差”,经济规模越大、经营主体越多元,在经济周期波动中这种“温差”越是明显。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达1.84亿户,其中有5826.8万户企业,有1.24亿户个体工商户,还有220多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主体分布在不同行业或处于经济运行的不同环节,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与感受自然各不相同。
 
我们承认“温差”的客观存在,同时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它。当前,社会上对于“温差”的认识,不少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这些相对封闭、自我强化的“舆论场”,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市场运行的真实趋势,甚至还放大了“温差”,造成了预期恐慌。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既不能被非理性甚至是错误舆论带节奏,更不能因此影响对经济形势的客观理性判断。
 
全面辩证地看待“温差”,需要拉长时间轴线。当前,“温差”虽较为明显,但仍是阶段性的,是在疫后经济波浪式前进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有专家学者研究指出,如果跨越过去3年、10年、20年甚至是改革开放全过程来考量,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拟合度将大幅增强且趋于一致。
 
有“温差”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去正视“温差”、如何有效消弭“温差”。要高度重视“温差”背后的结构性矛盾、市场活力不足和预期不稳等问题。宏观数据与微观个体之间的“温差”,恰恰是我们下一步打通经济运行堵点、解决企业发展痛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
 
要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进一步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这意味着,制定宏观政策既要关注宏观数据总体趋势,也要重视微观层面的具体变化,用好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在政策储备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推动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形成叠加,促进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协同联动,进一步放大政策的组合效应,切实防范“合成谬误”,增强政策落地实施后的有效性和获得感。
 
要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更大程度激发经营主体内在活力。在实际工作中,要多掌握第一手信息,了解一线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在此基础上,要及时发现问题、完善政策,进一步在优化营商环境、降低经营成本、加强要素保障等方面发力。要加快推出一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举措,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全面释放经济潜能。
 
要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信心。在经济政策阐释和宣介过程中,不仅要深刻洞察宏观数据反映的时与势,还要敏锐感知微观个体的冷与暖;不仅要把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讲透,还要把经济回升向好中的亮点说好,同时积极回应市场关切,真正让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同频共振。
 
作者:顾 阳 原标题:如何看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温差”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