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不我待
经济日报 / 2024-03-04 10:18:12
积极投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伟大实践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科技和产业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这要求我们必须以创新引领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一是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牛鼻子”。新质生产力主要由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这就要求我们聚焦聚力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加快形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一轮科技革命突飞猛进,重大原创性突破、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兴技术与传统技术结合带动产业变革步伐越来越快,形势逼人。国际竞争和企业竞争的焦点,就在于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品创新和产业变革,从而赢得未来。我们既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原创性、基础性研究;又要围绕经济发展现实需要,紧盯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力支持企业做科技创新的主角,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政学产研协同发力,打好技术攻坚战,促进颠覆性和原创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
二是着力推进产业创新。只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数字经济的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引擎。应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和安全水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三是着力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互为促进、缺一不可。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要塑造与之适应的生产关系,下好改革的“先手棋”,抓紧推动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和具体处发展,切实打通制约科技创新的堵点卡点;促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转化”,更好实现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持续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每一个创新行为都得到市场尊重,让每一份创新成果都能够形成市场价值。应顺应国际科技合作大趋势,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在更广阔的空间布局科技创新,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
四是着力推进绿色转型。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基础上的经济增长难以持久,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节能环保产业是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我国在这方面潜力巨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新质生产力。应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断完善绿色低碳供应链;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五是着力发挥人才作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创新活动中,人才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应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积极打造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做到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加快建设重要人才中心及高水平人才高地,吸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人才工作的主动,更好掌握创新的主动、发展的主动;着力培养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创新团队,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创造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健全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打通人才价值实现的通道,让各类人才在研究探索创新时拥有足够舞台,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获得应有收益、激发更强创新动力。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