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谈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经济日报 / 2024-01-17 11:03:11
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谈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本报记者 姚 进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
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2023年,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货币信贷总量保持较快增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企业贷款利率处于较低水平,为经济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力有效的支持。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21.58万亿元,增量已超2022年全年。
2023年10月下旬我国宣布年内调增1万亿元按项目管理国债,赤字率调增至3.8%,市场信心得到提振,伴随政府债券发行加快,基建项目配套贷款需求也相应增多。“贷款走势平稳反映出经济延续回稳向好态势,政策出台及时有力。”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1月和12月贷款单月增量看似比上年同期略有少增,但却是在房地产市场重大转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等重点领域防风险进程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取得的,信贷仍保持平稳增长实属不易。邹澜认为,观察货币信贷数据,宜将考察周期拉长一些,不能只看某个时点的数据。要客观全面分析信贷支持经济力度,综合累计增量、余额增速等指标科学研判。此外,在我国货币信贷存量较大的背景下,要更多关注资金使用效率,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如何落实好这一要求?邹澜表示,我们将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在总量方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一方面,科学区分把握影响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短期和中长期因素,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准备金等基础货币投放工具,熨平短期波动,为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同时防止资金淤积,引导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货币市场平稳运行。
另一方面,按照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的要求,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加强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保障政府债券顺利发行,继续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和金融债券市场发展,持续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在信贷需求总体偏弱的背景下,支持金融机构围绕九大重点任务,积极挖掘信贷需求和项目储备,多措并举促进贷款合理增长,落实逆周期调节的要求,引导金融机构科学制定全年信贷安排,统筹衔接年末年初贷款投放,适度平滑季度月度波动。
在结构方面,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加快适应信贷需求结构重大变化,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切实做到有增有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增的方面,要进一步提升货币信贷政策引导效能,紧扣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好高质量发展。减的方面,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通过债务重组、市场出清等方式,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更好发挥存量贷款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在价格方面,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2022年以来,中美货币市场隔夜回购利率倒挂扩大到近4个百分点,中美十年期国债利率倒挂一度超过2个百分点,中美金融周期错位给国内利率政策带来挑战。中国人民银行兼顾内外平衡,优先考虑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在全球央行加息背景下,7天回购政策利率2023年又累计下行了0.2个百分点,实际利率总体低于实际经济增速。“我们将继续坚持以我为主,实施好利率调控,保持利率水平与实现潜在经济增速的要求相匹配。”邹澜说。
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明显回升,全年波动水平与国际主要货币基本相当,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也稳中略升,较好发挥了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邹澜强调,未来将继续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同时坚持底线思维,综合施策、稳定预期,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强化,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自2019年8月推进以来,企业贷款利率已逐步降至目前4%以下的历史低位,较改革前下降1.5个百分点。房贷利率也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202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还指导金融机构批量大幅调降存量首套房贷利率。此外,在改革初期贷款利率呈较大幅度下降时,金融机构未能灵活调整存款利率,存贷款息差大幅收窄,客观上限制了贷款利率继续下行的空间。2022年以来,通过加强自律管理,逐步形成了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调整机制。
“我们将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保持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性和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的前提下,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机构主动调整存款利率后,政府债券收益率对居民家庭的吸引力明显提升,我们将指导金融机构加快发展柜台债券市场,提升服务能力,既为居民家庭提供更多投资选择,也进一步疏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多元化渠道。”邹澜说。
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局局长李斌:
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使用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经营主体在贸易投资中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和国际收付的需求也在上升。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在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等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局局长李斌介绍,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顺势而为,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导向,坚持市场驱动、互利共赢,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为境内外主体持有、使用人民币营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人民币国际使用取得新进展。
一是完善人民币国际使用政策支持体系,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升。聚焦让贸易投资更加便利化,先后出台稳外贸稳外资、新型离岸贸易、外贸新业态业务、境外贷款及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等跨境人民币支持政策。2023年1月至11月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为48万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货物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占比为25%,为近年来最高水平。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1月份,人民币上升为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
二是稳妥有序推动我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人民币投融资功能增强。成熟和开放的金融市场,可以为货币持有者提供投资渠道和流动性管理手段。中国人民银行与相关部门持续深化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近年来相继开通并优化沪深港通、债券通、沪伦通、跨境理财通等互联互通渠道,完善合格投资者管理政策,便利境外主体发行熊猫债。我国股票、债券先后被纳入主要国际指数,人民币投融资环境持续改善。2023年11月末,境外机构持有境内金融市场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合计9.4万亿元。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中的占比升至第二位。
三是顺应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需求,人民币储备货币功能提升。便利境外央行类机构配置人民币资产,目前已有80多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人民币储备规模占比为2.45%,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已达12.28%,排名第三位。
四是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离岸人民币交易更加活跃。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的货币互换协议已升级为常备互换安排,这为离岸人民币市场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流动性支持。离岸人民币产品创新不断涌现,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股票可以使用人民币分红派息,香港交易所正式启动股票“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近期,主要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5万亿元。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调查,近三年来人民币外汇交易在全球市场的份额由4.3%增长至7%,成为上升速度最快的货币。
五是夯实人民币国际使用基础设施,人民币全球清算服务网络更加高效、便捷。目前已在30个国家和地区授权了32家人民币清算行,覆盖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服务区域扩大、服务水平提升,2023年国庆中秋假期CIPS首次实现长假“不打烊”,持续为境内外客户提供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服务。
六是积极推进本币互换和本币结算,双边货币合作更加深化。202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更多“走出去”,主动讲好“人民币”故事。近两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与部分经济体央行或货币当局新签或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与印尼央行的本币结算合作(LCS)机制运行良好。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签署的有效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共31份,在便利双边贸易投资、维护地区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便利化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注重统筹市场发展和风险防范。加强事中事后管理,建立健全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预警体系。压实银行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第一线的职责,有效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李斌说。
下一步,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哪些考虑?李斌表示,当前,人民币已初步具备国际化使用的网络效应,经营主体对人民币使用的内生需求增加。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中国人民银行将更加注重提高人民币国际化质量和水平,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使用,进一步便利跨境贸易投资人民币使用,更好满足经济主体交易结算、投融资、风险管理等市场需求。
第一,聚焦贸易投资便利化,继续做好制度设计、政策支持和市场培育,加强本外币协同,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性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建设,便利经济主体在对外贸易投资中更多使用人民币,增强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第二,坚持互利共赢,稳妥有序推进金融市场全面制度型开放,增强透明度、规则性和可预期性,进一步提高我国外汇和金融市场开放和准入程度,提高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丰富风险对冲工具,构建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融资环境。
第三,继续稳步推进央行间双边本币互换和本币结算合作,发挥好货币互换对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和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作用。加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提高人民币清算效率和安全性。
第四,推动境外人民币市场建设,完善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供给机制,丰富离岸人民币风险管理工具,完善境外主权债券发行长效机制,丰富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巩固和提升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提升其他离岸人民币市场功能。增强人民币清算行职能、优化清算行全球布局,发挥好清算行积极作用。
第五,加强跨境人民币业务监管,强化事中事后监测和非现场检查能力建设,加强现场检查工作。进一步完善跨境资金流动评估预警体系,健全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筑牢“防波堤”,保障人民币国际化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稳步推进。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
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
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数据显示,2023年9月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453万亿元,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410万亿元,资产占比超过九成。从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看,3992家参与评级银行中有3655家处在安全边界内,资产占全部参评银行总资产的98.3%,其中24家主要银行一直评级优良,资产规模占银行业总资产约70%,是我国金融体系的“压舱石”。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介绍,201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会同各相关部门和地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依法处置风险程度高、严重威胁金融体系稳定的重点高风险集团,稳妥处置对金融体系有较大风险外溢性的中小金融机构,有效压降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将互联网平台企业金融活动全部依法纳入监管,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一批影响大,带有紧迫性、全局性的突出风险点得到有效处置,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孙天琦说。
2023年9月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和流动性比例分别为14.77%、207.89%和65.15%,在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开展的银行机构压力测试结果表明,我国银行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强。
孙天琦表示,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我国金融体系将更加健康稳健。高风险银行改革化险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数量较峰值明显下降。“目前,我国存款保障水平保持高位,存款保险可为99%以上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较好守护了老百姓‘钱袋子’。随着金融科技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将持续优化重组,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预计到‘十四五’期末,高风险银行将降至200家以下。”孙天琦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据介绍,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全国高风险银行337家,资产占参评银行资产的比例为1.7%。从近6年变化趋势看,2019年三季度高风险银行600多家,达到峰值,目前压降几乎过半。在风险化解中,金融机构、地方党委和政府、存款保险和其他行业保障基金、监管部门和央行,都依法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积极作用。余下存量高风险银行的改革方向和化险思路已经明确,正在稳步推动落实。
孙天琦表示,我们将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
一方面,进一步发挥好压力测试作用,完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与防控体系,对新增高风险金融机构建立具有硬约束的早期纠正制度,明确整改期限和要求,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
另一方面,健全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发挥好存款保险专业化、常态化风险处置职能,丰富存款保险风险处置措施和工具,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