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 详情

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

学习时报 / 2024-01-15 16:22:37
  2023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一年,同时也是外部环境变乱交织、经济工作面临诸多复杂性挑战性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经济运行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这表明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发展前景光明,我国依然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宏观政策、重点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特别是系统部署了9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一科学部署进一步坚定了今年继续做好经济工作、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
 
  这种信心来自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保障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形成了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能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中把准调控着力点,丰富调控工具,增强调控合力。特别是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更多依靠改革创新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的力量。紧紧扭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着力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畅通经济内外循环上下更大功夫,推动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这种信心来自产业基础所形成的强大抗风险能力。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工业产业链条,具有世界各国难以比拟的强大制造能力、完善配套能力。由于工业门类齐全、多层次劳动力丰富,我国既可以在传统产品竞争中形成比较优势,又可以凭借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与众多的高端人力资源,在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尤其是新兴产业领域抢占制高点、形成新优势。在完备的工业体系的强力支撑下,我国经济具有强大而富有韧性的抗压能力、抵御风险能力。
 
  这种信心来自超大规模市场所形成的较强回旋能力。我国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层次多元丰富,规模优势显著,具有较强的快速复苏能力、创新引领能力和抗击风险能力。我国国土空间辽阔,不同区域要素禀赋及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区域发展层次的巨大差异性,能够为企业创新和抵御风险创造更大回旋空间。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我国城乡居民结构转换效应依然存在,居民消费提质扩容潜力巨大,补短板锻长板投资需求旺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拓宽国内市场空间。我国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有利于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供给水平不断提升,引领创造更多市场需求。
 
  这种信心来自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强化宏观政策跨周期设计和逆周期调节,创新实施区间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把握好调控时度效,加强财政、货币和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稳步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全面推开。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取得重要突破,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良性互动,及时化解压力,有效防范风险,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因此,要通过加强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发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导向作用,切实推动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有效落地。用好各类资金加强项目建设,更好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激发经济发展动力活力。强化综合统筹和综合平衡,推动统筹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发展与安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取得新成效。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大力促进居民增收。强化粮食、能源资源、产业链供应链、数据等领域安全保障,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建设美丽中国。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推动节能改造,扩大可再生能源消费,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作者:吴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