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用好用足我国经济发展优势
人民日报 / 2024-01-12 10:16:12
深刻认识我国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的重要性
助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韧性、潜力 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
产业体系是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一是产业规模大。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二是门类齐全。我国已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三是集群化特征明显。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地形成了许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效应不断释放。四是配套能力强。多数材料、组件都能在我国找到本土供应商,高效协作的制造业网络不仅能满足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需求,而且能快速响应个性化定制需求。我国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对于经济发展保持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其组织大规模分工协作的广度、深度和复杂程度。我国产业规模大、体系完备、配套能力强,为组织大规模分工协作提供了基本前提,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和范围经济,使我国产业发展具有成本优势。从国际比较来看,生产相同产品,我国企业可以更为便捷高效地获取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中间品,降低生产的组织成本和物流成本。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确保我国产业发展具有品类优势,既能够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也能够满足高度复杂、高度集成的工业产品生产需求。产业体系配套完整,也能确保我国产业发展具有速度优势,促进不同产业领域企业之间形成更为高效的交流与合作,促使各行业的上中下游更易形成聚合优势,从而对社会需求作出迅速反应,更快推动前沿技术向大规模生产转化。
增强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面临的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依托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配套能力,我国可以进行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从技术研发到生产制造的全行业全产业链布局。这有利于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提供产业基础。特别是在遇到外部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干扰时,我们依然能够保证各个产业领域组织生产和供应产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实现经济社会的循环畅通,维护国家发展安全。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产业体系配套完整有助于打通产业链各环节,在供给侧对社会新需求作出快速反应,不断推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和巨大的产业规模,也为前沿技术转化提供了完备的产业链配套,能够将新产品、新技术快速大规模产业化,并在这一过程中持续改进工艺、降低成本、提高性能。基于我国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能够实现更为高效便捷的沟通交流,促进行业知识技术扩散,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这些都有利于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激活发展新动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不但能够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坚实根基,而且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助力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制造大国的地位,可以更充分挖掘国内市场需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国内大市场中成长起来的优质企业,将因此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拓展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更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也有助于我国吸引外资外企来华投资,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推动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在更高层次上相互促进。
应当看到,我国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不是自然就有的,也不是每一个大国必然会形成的,而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新征程上,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不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推动短板断巩固并用好我国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大力推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增强中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韧性、潜力。
作者:司海平 刘小鸽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