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黄奇帆:对我国科创金融体系建设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详情

黄奇帆:对我国科创金融体系建设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 2024-01-08 10:47:56

黄奇帆: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在于扩大生产性服务业规模

 
Q5:您曾强调,制造业发展是一切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您如何看待未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黄奇帆:目前中国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在全球制造业的占比约为30%,具有超大规模制造能力。规模效应为中国制造业带来了一些独特的优势特点:
 
第一,产业链齐全。
 
联合国的工业体系分类包括39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我国大类、中类、小类样样俱全,拥有全球门类最全的制造业产业链。且这一工业体系分类中,我国在约30%的门类中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这也说明了我国产业链齐全、产业配套好的优势。
 
第二,规模效应能够带来成本摊薄效应。
 
在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劳动力众多且劳动工资标准又比较低,产生了大量供给低成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在过去三四十年一直存在,但在最近的十几年,我国劳动力成本上涨了三倍左右。例如,2004年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是每月600元,2014年涨至每月1820月,目前已经达到每月2590元。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中国制造业相较东南亚、印度等地已经没有了比较优势。
 
现在,中国制造业又形成了新的比较优势,即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摊薄效应。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从六个方面降低了制造业成本:
 
第一,规模效应能够摊薄科研开发成本。直观来看,假如企业花费一亿元开发某个产品,之后在市场中售出了一亿个这种产品,那么每个产品对应的科研成本就是一元钱;假如该企业能够在市场中售出两亿个产品,那么每个产品对应的科研成本就是五角钱。所以,同等规模的科研开发总支出之下,规模效应能够降低科研开发单位成本。
 
与之类似,第二,规模效应能够降低固定资产成本;第三,规模效应能够拉低物流成本;第四,规模效应能够摊薄市场开拓成本。第五,规模效应能够摊薄产品市场的采购成本。这是因为,企业采购原材料、半成品或零部件时,采购规模越大,议价能力就会越强。
 
第六,规模效应能够提高劳动生产力,降低单位劳动力成本。同样的一批工人、同样的工资标准下,订单更为饱和、市场需求更大的企业的劳动生产力更高;如果另一家企业以同样的工资标准雇佣同样的一批工人,但是订单不饱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其劳动生产力就会降低。
 
中国制造业在以上六个方面成本下降,使得中国近十几年的产品出口竞争能力出现了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在上世纪80、90年代以及本世纪初,我国出口产品的70%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例如轻工纺织类产品;但最近十几年我国出口产品的90%是机电产品,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机电产品,而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比重从原来的70%低至现在的8%左右。
 
这种变化并非由于中国政府规定了新的出口政策,而是市场在不知不觉中悄然生效的转型:一方面,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低成本优势渐渐消散,外国企业转向更多地从东南亚、印度等地区进口这类产品;另一方面,我国规模效应摊薄六方面成本,产生了新的竞争优势,外国企业采购我国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产品的数量自然增加。
 
由于近十几年中国机电产品大量出口欧美,美国部分人士常常怀疑中国政府在暗中补贴相关企业,对我国发起了诸多反倾销调查,但几乎每个案件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这是因为最终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政府其实没做任何补贴,中国机电产品的竞争优势是在规模效应之下自然产生的。
 
目前我国许多制造品产品的成本与欧美相比差不多要低50%甚至60%,在这个意义上,有赖于规模效应带来的新的核心竞争力,今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中国制造业规模只会日益增大,成为一个不可逆的发展趋势。
 
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将在今后几十年的长周期存在,成为我国招商引资、融入世界的一个“杀手锏”。我国一年货物贸易进口规模约为3万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口规模约为5000亿美元,加在一起每年进口总规模约有35000亿美元,10年就有35万亿美元。在这个意义上,国外的跨国公司,不管来自欧洲、美国还是其他地方,都希望分享中国市场这块蛋糕。
 
中国工业规模也对全球经济发展、制造业发展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一方面,无论全球发生任何区域性波动,只要中国制造保持稳定,那么全世界30%的制造业就能够平稳运行,这也成为世界与中国互利共赢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为世界提供了大量价格较低的产品,对全球降低通货膨胀起到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
 
Q6:未来如何进一步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黄奇帆:未来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进一步消除短板。目前中国制造业短板主要在于生产性服务业市场规模不够大。
 
现在全球各种高质量制造业体系中,终端产品价值的50%-60%都是服务价值。例如,一台手机售价6000元,其中上千个零部件的总成本价值可能只占手机总价值的45%左右,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程序、操作系统、芯片专利等服务价值可能占了终端手机总价值的55%。由此来看,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足够大的市场才有可能使终端产品具有更多的知识产权附加值。
 
这一现象背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往往占GDP的40%-50%,而我国目前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占GDP的20%左右,在比重上比发达国家低了一半左右。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是我国进一步发展高质量制造的一个重要环节。
 
高质量制造的重点不在于制造业本身,而在于生产性服务业。这种生产性服务业在国家统计局以及全世界的统计体系中,大体上有10个类型。
 
第一,围绕产品和产业链的研究开发是一种生产性服务业。
 
第二,围绕产业链的金融服务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前面提到的独角兽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以及产业链上各种企业的融资租赁、REITs等。
 
第三,产业链的物流运送体系,例如货运物流、多式联运等。
 
第四,产业链上各种企业的成品、半成品的检验检测、市场准入,这也是一个服务体系。
 
第五,产业链上的数字技术赋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形成的数字平台对传统工商产业进行融合赋能,把一个个工厂变成工业互联网体系,这个体系也是一种生产性服务业。
 
第六,产业链的生态服务、绿色低碳服务,能够使得我国产业链的能耗下降。
 
第七,产业链上各种商品的专利、品牌的保护和宣传工作。
 
第八,产业链上各种商品售出之后的售后服务,包括各种信息咨询、会计、律师法律的服务。
 
第九,产业链上的各种贸易、批发,包括实体贸易、互联网贸易以及跨境电商等。
 
第十,产业链上各种细部环节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专业服务外包。
 
如果这10个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加起来能够达到国家服务业的50%,而服务业占国家GDP的比重能够达到60%,那么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就在30%左右,这将成为非常关键的进步。
 
目前中国服务业的三分之二以上都是生活性服务业,对应衣食住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旅游、康养等方面的服务业需求。生活性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是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含技术量低、含知识量低的一种服务业。如果继续保持服务业占国家GDP的比重约为60%而服务业的2/3都是生活性服务业的结构不变,那么我国的服务业就面临着脱实就虚的风险。
 
如果日后我国GDP翻番达到240亿元,服务业仍占GDP的60%、生活性服务业仍占GDP的2/3,那么我国生活性服务业规模就将达到90万亿元,或将对应200多万亿元的产值,平均到十几亿国民身上,每人就将对应约20万元的生活性服务,这显然蕴藏泡沫。
 
可以这样说,一个没有大比重生产性服务的制造业,意味着低水平的、附加值比较低的工业产品。只有工业产品规模比重大,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比重更大,这个时候高质量的制造业才会实现。总而言之,高质量制造业的发展必须抓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没有大比重生产性服务业的到位,中国不可能实现高质量制造业的发展。
 
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