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4年中国经济八大政策走向
2023-12-13 15:20:0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会议。会议提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进一步明确了“稳”和“进”、“立”和“破”之间的关系,也确定了明年经济工作目标与方向。这表明“全力拼经济”已经成为举国高度共识。2024年的政策取向将更加积极,GDP目标定在5%左右的可能性较大,宽财政的思路较为明确。2024年中国经济政策走向值得关注。
会议公报内容一般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上一年度经济工作的总结,第二部分是政策,第三部分是任务,第四部分是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会议基调。
2023年“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取得并不容易。第一季度像百米赛跑一样全力冲刺,到了第二季度,形势就差下来了。到了第三季度开始政策加码,第四季度应该说完成了。整体上还是保持“回升向好态势”姿态。这个过程让人心悬,第二季度甚至让人捏了一把汗。以至于下一步经济形势不被看好,甚至有人提出进入经济最困难的时期看法。因为1-10月工业生产、社消零售增速分别录得4.1%、6.9%,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正因如此,会议强调,2024年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在这个时候,中央提出了“以进促稳”的纲领性口号,这个口号就是要保增长。这个基调贯穿着整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宏观政策,是灵魂,也是核心。是起决定地位与作用的。
2021和2022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的政策总基调均为“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前更长时间则是强调稳中求进。我们可以看看两年会议的区别。
2022年的提法是: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2023年的提法是: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显然,从更强调“稳”,到更强调“进”和“立”,传递出更为积极的政策信号。“稳”依旧是根本,“进”是方式方法的变化。“稳”是“进”的根本基础和前提条件,是数量和速度层面的积累;“进”是“稳”的持续动力和目标方向,是结构、质量和效率层面的提升”。我们认为,所谓“以进促稳”,就是要确立更适宜的目标、出台更统一的政策,通过发展来解决稳定问题。根据此次会议精神,政策方向或将保持在“稳定短期内外环境,为长期转型创造条件”这一主轴上。明年当确定5.0%左右的增长目标并辅之以积极政策,以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在确立总基调之后,会议要求“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明确了政策导向。今天会议将“逆周期”置于“跨周期”之前,政策“工具箱”有望提升力度、密度,稳信心稳预期。与主要着眼于熨平短期经济波动的“逆周期调节”相比,“跨周期调节”显然有更为长远且综合的考量,它需要兼顾多个经济周期,主要着眼于经济的长期健康运行与稳定增长,力图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人口老龄化、系统性风险等长期问题,因此也必然涉及各种政策工具之间的关联配合。所以此次会议还特别强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当前全球经济 复苏乏力,经济下行压力依旧严峻。“以进促稳”传递出加力、提质、增效的鲜明导向。在具体政策及其与形势的走向上,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预测:
一是财政政策
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适度加力”是首次出现。相比于今年财政政策的“加力提效”,“适度加力”意味着政策力度会适度加强,“提质增效”则预示着政策会更注重质量和效果。“适度加力”既表明地产拖累经济的背景下,2024年积极财政有望再度加码,也反映积极财政仍有边界。一方面,2024年财政赤字率不再固守3.0%的约束,不排除上调至3.8%或更高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广义财政赤字率有望上调至7%左右(作为对比,2020年为8.4%),且发力前置。而另一方面,2024年财政政策或面临付息压力、化债约束等现实考验,财政存在客观约束。预计专项债发行规模维持在3.8万亿到4万亿之间,一方面保证举债投资的长期可持续性、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另一方面也兼顾地方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要求。
二是货币政策
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灵活适度”的提法在历史上曾不止一次出现,如2020年为“更加灵活适度”,2022年为“灵活适度”,重回灵活适度,未提合理充裕。而这两个年份都有连续的降息、降准操作,政策基调稳中偏松。未提“流动性合理充裕”或预示宽货币重在降息而非降准,“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更为紧迫。
三是产业政策
会议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与去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相比,显示出高层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此外,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这无疑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支撑,但就当下而言,“房地产-基建-金融”的旧三角循环或仍需发挥作用,这可能是“先立后破”的领域之一。
四是科技政策
前几天政治局会议将其放在货币、财政两大政策之后,领先其他领域政策。突出了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去向进一步明晰。预计2024年重要会议仍将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科创相关政策支撑有望加力。
五是扩内需政策
会议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与去年会议提出的“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相比,更加强调投资和消费两者之间的关联。会议强调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消费环境。消费领域讲得具体。可以认为消费发展带来的需求扩张,也会反过来拉动相关领域的投资,可以促进相关领域的投资和创新等,由此来实现供需匹配、良性循环。
六是防风险政策
会议提出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今年以来,在经历了一季度的小阳春之后,房地产市场陷入“价格跌—销售弱—回款难—拿地下降—投资下滑”的负反馈链条,市场仍处于寻底阶段。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会议没有再提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会议提出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对地方债务领域,预计隐债化解工作将继续推进,不排除2024年继续发行特殊再融资债,更重要的是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地方债务管理机制,部分债务高风险地区举债可能受到限制。
七是重点领域改革政策
去年关于改革有一段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只是讲到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与核心功能,比去年内容要少。没有提出新的内容,是表明继续做下去。但是对民营经济给予充分的阐述。提出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还是向前推进一步。 今年以来,从出台“民营经济31条”,到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最高决策层不断出大招改善营商环境,破壁清障,提出“体制机制”,是条件具备了。
八是社会政策
去年只是强调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今年强调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会议强调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银发经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估计对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都将有新的政策出台。
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以上对政策与趋势的分析。可以肯定的是,思路的变化,经济政策和措施都会跟着变的。会议强调“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对2024年经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我们应当有信心。可以预测,随着人们的期待,一系列新的政策将会出现,一些新的气象也会陆续呈现出来。
作者:李锦 来源:李锦解读国资政策与新闻公众号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