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读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详情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读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学习时报 / 2023-11-22 16:26:53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8月17日在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收录在《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这篇重要文献深刻阐释了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总体思路、阶段目标、推动原则、具体举措等重大问题,对于全面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内涵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追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马克思曾预言,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恩格斯也指出,社会主义“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就是说,未来社会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协调的理想社会。
 
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人的全面发展既体现为物质需求的满足,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文献中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在实现共同富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非只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任务,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协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既遵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规律,也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必然之路和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物质财富的丰裕,更是精神生活的丰富。只有物质生活和精神境界都提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成为现实。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克服了西方现代化“资本主导”和“线性发展”的结构性弊端,走出了一条彰显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揭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事实上,早在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已指出,“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之所以强调“扎实”二字,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富裕道路上现实难题的深刻揭示。
 
“富裕群体范围”有待拓展。共同富裕的实现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衡量标准是“一个都不能少”。然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严重掣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不平衡发展使得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不同人群间收入差距较大、中东西差距明显、城乡差距突出;不充分发展阻碍全体人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有可能导致社会成果只惠及少数人,只满足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的发展,社会成果的共享力难以提升。
 
“富裕程度”有待提升。经过长期以来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这为提升“富裕程度”奠定了物质基础。然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影响着“富裕程度”的“量”和“质”。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仍有待提升,发展的新动能仍未充分释放,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间亟待深度融合,诸如此类的难题严重阻碍共同富裕“量”的不断增长和“质”的循序提高。由此,要想提升“富裕程度”,首要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精神富裕”有待加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极有可能造成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发展不相协调,精神富裕相对滞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导致部分地区文化产业、精神产品相对短缺,人民群众很难全面享受历史传承和现代创造的精神财富。此外,城乡之间数字鸿沟依然存在,智能化精神产品供给的城市化偏向明显,而广大农村数字资源的短缺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精神产品的供给数量,无法满足他们的全部需求。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