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推动金融提供高质量服务
中国经济时报 / 2023-11-20 10:58:39
近日,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会议重点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会议就如何进一步推动金融提供高质量服务,在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一是在货币政策上,要推动总量与结构性的货币政策框架更加完善,明确宏观调控的施策重点。二是在金融业发展上,要以改革手段推动金融业的优化发展,发挥好金融机构与市场体系的融资功能。三是在金融开放上,要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动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促进资本的内外部有序流动。
金融为什么要提供高质量服务
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需要开展两方面工作。
一是有效推动我国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金融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自身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提升金融业的能力和服务水平,进而有效推动我国金融强国的建设。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金融业的“三个着力”,即:“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要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这“三个着力”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立足点,也是实现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
二是有效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金融的本源是服务实体经济,只有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才能促进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强调“三个着力”之后,进一步明确了相关服务实体经济的工作内容。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明确了总量和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如何进一步发力。总量上,要“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实际工作中要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切实降低融资成本;结构上,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优化资金供给结构”“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等,尤其是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明确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力领域。
从金融机构发展和金融市场建设的中观视角,分别就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保险业和市场规则等作出了明确定位,说明了如何进一步畅通资金在货币市场、资本与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的传导问题,回答了如何提升资金传导效率、进一步提升不同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核心问题。
从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制度层面,就如何确保国家的金融与经济的安全以及促进资本的内外部有序流动等重要问题,在制度型开放、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和上海与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说明。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规模不断壮大,正实现由大到强、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变革,同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也取得较大成果。但是,诚如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所指出的,“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有的还很突出,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当前我国金融业的自身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依然存在一定问题。
第一,我国货币政策环境和施策效果依然有待完善。在我国推动金融业改革进程中,推动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型是一项核心工作,但目前来看,一方面,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的规划及具体实施举措需要进一步推进;另一方面,市场化基准利率体系的培育还需要尽快推进完成,货币、债券和信贷三个市场、短中期的期限化传导途径需要进一步构建,导致利率没能作为有效的价格信号充分发挥优化资金配置的作用,同时,整体上我国的企业和私人部门的融资成本依然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第二,我国的融资结构依然是间接融资为主导。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融资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核心议题。但当前我国企业直接融资增速和占比呈回落态势。以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为统计口径,直接融资增速与占比近几年大幅下降,且趋势显著。
第三,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存在资金供给结构、地区与城乡不均衡、所有制偏好等问题。我国银行体系中大中型银行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存在资金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问题。以国有大中型银行为主体的信贷体系,不能很好地适用于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另外,近几年我国大型银行的市场过度下沉,对中小银行的地方特色化经营造成了一定的“挤出效应”。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之间的金融资源配置呈现出非均衡特征,国有企业均相对更容易获得金融资源,其融资成本也相对较低,而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56789”作用的民营经济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城市与农村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金融资源配置也呈现出非均衡特征,存贷款“虹吸现象”问题导致东部沿海地区较东北、西北等地区更容易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源。
第四,金融领域内的风险问题依然不容忽视。金融与风险相伴而生,金融风险如果处理不当,将成为金融高质量服务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障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未来一段时期内,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妥善处理房地产风险向金融领域的蔓延将是金融领域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工作重点。
从四方面推动金融提供高质量服务
如何进一步推动金融提供高质量服务?需要重点开展以下四方面工作。
第一,推进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的建设,为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建立长效机制。2012年以后的货币政策改革的路径,是利率市场化在结束利率管制后的继续深入: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市场无风险收益率曲线、完善金融市场等促进数量型向价格型的转变。具体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的工具,调节市场基准利率并传导至金融市场利率,最终实现对物价调控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尽量采取相对单一的目标体系以保证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并提高微观主体的预期。除此之外,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也是这项工作需要当期开展的重点内容,此次不再赘述。
第二,完善三种市场的利率传导体系。建立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的利率传导渠道和逻辑关系:央行政策目标利率、基准利率、短期货币市场利率(形成以银行间拆借利率为代表的批发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信贷市场利率,通过利率的“批发价”决定利率的“零售价”。这一逻辑关系解决这三方面问题:首先,基准利率的培育,包括基准利率的市场机制构建和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机制;其次,货币政策工具到基准利率的实施;最后,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三种市场的利率传导渠道和机制的完善。
第三,稳步推进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在股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上,除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到的相关内容之外,还需要重点解决好资本市场的融资与投资的关系问题,需要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的制度改革,将资本市场的融资与投资功能同等对待,提升投资者信心。如何完善金融机构的内在激励和外在约束需要引起重视。另外,在“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方面,需要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相关部门开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制定与实施工作,推进金融开放,促进资本的内外部有序流动。
第四,丰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开展提升金融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优化贷款的结构,促使不同定位的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从市场化、普惠性和直达性三个方面提升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效果。用科技金融的手段,基于风险管理的科学方法,促进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流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需要推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相关政策举措进一步落地。
作者:郭迎锋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