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经济数据中的细节解读
2023-10-31 12:25:37
今年7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3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5%。各方对此热议不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就为什么有5.5%增速、当下经济增长的压力与挑战有哪些、未来的经济趋势等三个问题做出解读。
在新冠肺炎疫情疤痕效应冲击、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5.5%实属不易,符合国际预期上半年中国经济5.5%的增速,这为全年实现5%左右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5.5%增速,为什么?
2023年中国经济总量取得5.5%的增速,中国经济多年来造就的“高韧性”正在显现,使得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大逆风的前提下顺利复苏至疫情前水平,经济逐步回归常态。
一是经济逐步复苏到正常轨道。从供给侧看,去年3%的经济增速最大压力是疫情,出现一、二、三产业增速倒挂现象。今年上半年,经济曲折复苏,一、二、三产业分别出现了3.7%、4.3%、6.4%的升序排列,扭转了上年降序排列的非常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6%。从需求侧看,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引擎恢复到了常态。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组中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7.2%,不仅高于去年,且基本恢复到常态。消费在不同节奏的复苏进程,营业性客运量同比大幅增长56.3%。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上半年增长达12.5%,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切实体现。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5%,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的贡献达53.9%。上半年智能消费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及机电组件设备制造同比分别增长30.9%和46.5%。太阳能电池、充电桩产品的产量增速上半年都超过了50%。
三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2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6.5%,扣除价格原因的实际增长也达5.8%,高于同期经济增速,起到了拉动作用,相比上年全年明显加快,向好发展势头显著。
四是绿色转型成效显现。能源绿色化发展步伐加快,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绿色转型和经济增长的协同发展成效不断显现。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充电桩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5%、54.5%、53.1%,以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61.6%。
二、当下经济增长的压力与挑战?
一方面,民间投资下滑、青年就业压力大。民间投资呈持续下行态势。当前,投资端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最大因素之一,尤其是民间投资领域。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呈持续下行态势,上半年民间投资下降0.2%,且呈现逐月收缩态势。今年以来,民间投资整体增速不高,从原本增速较弱的不到1%左右的微增长,变成负增长,并且下降幅度仍在扩大。其背后原因需要警惕。进口增速下滑,需求收缩。进口结合上半年进口贸易、社会消费及居民收入增长数据来看,进口额数据不升反降,上半年同比下降0.1%,拉低了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速;六月进口同比下降2.6%,下降趋势延续。进口贸易在市场销售增势较好,居民收入平稳增长,且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增加的情况下持续下降,说明居民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依旧较为疲软,有待提升。
青年失业亟需关注。今年上半年,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比一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这是由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旅游等服务业增速较快,对拉动就业提到了很大作用。但短期内,我国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6月份,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21.3%,较上月增加0.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增加2个百分点。可以说,当前我国青年失业属于结构性失业,一方面制造业等常规性工作的劳动力供给水平下降,成为“民工荒”“技工荒”等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新技术进一步降低了对劳动力的依赖。
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复苏的不平衡不同步。在以上三点直观不足之处,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锡军认为,这次宏观经济指标中出现了经济恢复的不平衡和不一致。
种种迹象表明,2023年中国经济整体恢复向好,但是恢复向好的程度和领域具有差异。从数据中看,除去消费者物价指数0.7%,工业生产者价格-3.1%这些增速下降的数据外,大部分指标是正增长的,说明经济恢复向好。但正增长数据中,最低的外贸仅增长了2.1%,而最高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增长了8.2%,呈现出不小的差异,说明经济还存在恢复的不平衡、不一致。此外,数据较低的就说明这一领域经济恢复较慢,而数据较高的往往也是刚达到疫情之前的水平,说明我国当下经济恢复成果还需要进一步的巩固。
其次,上半年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力度很大,从货币供应、社会融资到信贷,实际上其增长都接近二位数,甚至是在两位数以上。但在这种力度之下,我国经济各项指标的恢复也是有快有慢。如何调整财政货币政策,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精准度,进一步提升政策支持效率,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最后需要注意的就是我国信贷的供应是比较充裕的,但与此同时,存款的增长规模比贷款要多得多,而且不仅是居民存款增加,企业存款也增加了很多。去年贷款新增额是20万亿,而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就已经将近16万亿,同比多增了2万亿。然而,去年企业存款一年增加了6万多亿,而今年上半年就增加了4万多亿,虽然贷款增加了,但是企业拿到了钱后有相当一部分又存回到银行了,说明贷款的流动性可能存在空转。因此,我们还需要更多地研究如何找出真正影响企业扩大投资、居民扩大消费的真正的原因,再对症下药。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贾晋京认为,虽然当下高速增长行业可大致称为“新动能行业”,例如上半年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54.5%、35.0%、34.1%。然而下降较多的行业则很难简单概括为“旧动能”,例如上半年房屋新开工面积-24.3%,房地产开发利用外资-49.1%,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25.0%。
实际上,下降较多的行业仍然包括了旧动能因素,只不过总的来说下降较多的成因不简单是因为新旧动能转换。对比我国经济中的高增长部分和下降较快部分,可以看到,当前经济增长实际上处在动能结构转型中,与此同时,旧动能在加速退出。例如,当住宅与办公楼施工面积都下降的同时,本应属于“楼宇经济”的住宿餐饮、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都在快速增长,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动能转换还有更复杂的结构性因素。
三、未来的经济趋势:路向何方?信心何在?
一方面,深刻理解宏观与微观经济温差。虽然上半年经济回暖且增长超出预期,但很多人依然感受到了寒意,这种宏观经济与微观感受之间“温差效应”是上半年经济数据的一个明显特征。
首先,经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悄然发生。行业成绩差异是温差效应的来源之一,相比于其他行业,新能源汽车、清洁发电等新兴绿色产业近两年来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如果不从事相关行业,可能对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感受不深。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保持高增速态势,上半年中国汽车销量达1323.9万辆,同比增长9.8%,而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74.7万辆,占汽车总销量的28.3%,同比增长高达44.1%。社会经济的绿色转型过程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而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覆盖到其他行业并从微观感受上惠及个人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其次,从微观主体感受到的寒意来看温差。一是中国在过去持续了很多年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人们能切实感受到基建、高楼这些设施从无到有的过程,随着中国进入经济结构向消费驱动型模式转型的调整期,个人对经济增长的感知和反馈存在边际效应,主观上没有过去高增速时期那样强烈。二是今年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尤其是毕业生就业成为突出问题,这放大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人对经济现状和个人未来职业发展预期的悲观预期。三是2023年全球大部分互联网企业又进入了新一轮的裁员浪潮,互联网从业人员在网络发声较为活跃,互联网寒冬加剧了网友对于经济前景的担忧。四是从收入角度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4.7%,这低于经济增速,很多人反映“收入增长没有跟上经济增长”,这显然是产生温差效应的一大重要因素,但是我们还看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达到7.2%,中国有近5亿农村常住人口,他们的一些声音和意见可能相对较少被媒体和大众所关注到。
最后,百年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持续并边际递减。疫情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额外成本,这两年在企业群体中听到的最多的词就是“降本增效”,即使产能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企业修复相关交易活动过程中所压缩的成本也会降低了劳动者收入,优化成本管理和分配结构有助于让微观主体更多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果,降低经济温差。由于二季度中国经济低基数也推升了增速。伴随疫情半年来完全解除,抑制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压力消除,经济复苏到正常轨道,温差也会消减。
另一方面,坚定信心,看清经济增长新趋势。受到三年疫情冲击后的中国经济增长动能正逐渐恢复,工业、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均有增长,表现出一定的复苏势头,保持当下的基本态势有助于稳步实现年初指定的经济发展目标。
今年以来,市场需求逐步恢复,上半年数据显示消费市场逐渐恢复活力,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效果开始显现,居民收入也实现平稳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这有助于推动内需的恢复。而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上,贾晋京认为,近年来我国的通讯、交通、物流等各方面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发展,已经使我国各区域间更加均衡。这恰恰是企业以更低成本实现更大规模经济活动所必需的。企业借助高新技术实现高速发展,将带给中国经济更充足的信心。
下半年在维持经济增长活力的同时,还需要继续采取灵活有力的宏观政策,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要防范潜在的经济风险,特别是金融领域的一些潜在风险。同时需要重点关注和改善今年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毕业生群体是为中国经济未来五到十年注入生命力的中坚力量,当下的就业选择和质量关系到未来整体产业经济发展走向和活力,要增强经济发展的信心,前提之一就是要提振毕业生的就业信心,推出更多实际举措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在解决就业问题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建议,在保障高端高附加值产业的投资发展的同时,也应适当保留和发展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解决民众的生计需求。在刘志勤看来,能解决就业,能改善民众生计的产业就是保底产业,就是救命产业,只可加强,不可削弱。
此外,尽管上半年经济表现较好,但全球经济格局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下半年需要持续关注贸易摩擦、通胀危机、地缘政治风险、新冠病毒变异等因素可能对国际经贸往来和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发展的韧性。近期布林肯与耶伦相继访华,中美关系或将进入新阶段,中国经济复苏的良好态势对中美关系止跌止损建立了基本盘,也为中美竞争格局未来走势增添了底气。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王文、刘英、刘锦涛、申宇婧、马勇、鲁东红、陈修豪撰文,专家采访组:詹丛丛、苗阳阳)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