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对国家数据局成立分析评述 详情

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对国家数据局成立分析评述

第一财经 / 2023-10-31 12:15:08
10月25日上午,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该局旨在协调推进我国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同时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正确快速发展。在如今数据引领的数字化时代,数据早已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外的"第五个关键生产要素"。数据资源凭借其强大价值,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在促进国内外经济良性循环上也扮演关键角色。目前国内数据交易仍存在着众多问题:数据市场持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等划分定义不清晰不明确等问题阻碍着数据经济在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恰逢此时,国家数据局成立所谓意义深远,将极大程度的帮助我国数据经济市场建立、稳定、发展、循环,同时进一步加快全球辐射性数据大市场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加速发展,为数字化时代按下加速键。下文中将先后讲述国家数据局成立的相关背景,该局成立的意义以及职能特点,以及对国家数据局成立带来的后续影响以及发展规划的相关评述。
 
一、国家数据局成立背景分析
 
(一)数字化智能化的全球发展趋势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在数字化的道路上前行。数字化的意义就在于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和数据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转换,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和运行,加速各种信息的流转、管理和传递。数字技术已经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娱乐、医疗、科学研究等领域。未来数字技术的影响范围将更加广泛,主要将表现为以下几个趋势:数字化。未来社会中数据将成为更加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人们的生产、消费、学习等各方面活动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在被收集、处理、分析和挖掘,再通过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等技术方式,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价值。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智能化应用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些应用将为我们带来更加便利的生活、更高效的工作和更加舒适的环境。智能化已经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焦点。随着各个领域不断深入贯彻智能化,将带来更深度的产业升级以及推动创新就业。可持续。互联网的发展是建立在大量的能源与资源消耗基础上的,在为社会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因此互联网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切实贯彻我国"双碳"碳顶峰、碳中和目标,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二)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政府建设取得突出成效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5月23日发布了全文版《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在数字基础设施规模、数据资源体系、数字经济、数字政务等11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数字基础设施规模能级大幅提升,截至2022年底,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231.2万个,5G用户达5.61亿户,全球占比均超过60%。全国110个城市达到千兆城市建设标准,千兆网具备覆盖超过5亿户家庭能力。2022年我国数据产量位居世界第二,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达18.45亿户,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个实现"物超人"的国家。我国数据资源体系加快建设。2022年,我国数据产量达8.1ZB,同比增长22.7%,全球占比10.5%,位居世界第二。此外,全国一体化政务数据共享枢纽发布数据资源1.5万类,累计支撑共享调用超过5000亿次。《报告》还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其中,数字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深入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及安全保障建设也得到显著提升,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信息领域相关PCT国际专利申请近3.2万件,全球占比达3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33.5万件,同比增长17.5%。关键数字技术研发应用取得积极进展。自去年12月我国首份专门针对数据要素的基础性文件“数据二十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发布后,多部门多措并举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数据要素成为规划和产业政策的高频词。数据转化为生产要素,需要政府和市场形成合力,在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市场建设和治理等方面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特别是公共数据的开发利用是数据流通的重要内容,需要一个高级别的管理部门来推动,国家数据局的成立正是适应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