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怎么看?多专家共话中国经济的“形”与“势”
光明网 / 2023-10-24 14:03:06
近日,由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主办的“中国经济怎么看”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在京召开。结合三季度经济数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专家共话中国经济的“形”与“势”。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不断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和活力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和有利因素累积增多,经济恢复向好的基础更为牢固,供需循环更趋均衡,有底气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新产业新动能带动作用凸显,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等行业快速增长,部分重大技术应用取得突破,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就业形势稳定,居民收入稳步恢复,消费意愿回升,前三季度服务消费额同比增长18.9%,消费对增长的贡献达到83.4%。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加速形成实物量,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6.0%。
展望后期,稳增长仍面临外部环境严峻复杂,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未根本缓解,民间投资持续处于低位,市场信心仍需增强等问题。为此,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充分发挥市场规模巨大、产业体系完整等优势,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着力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促消费、稳投资、提信心,不断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和活力,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就一定能够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抓好已出台政策措施的落实显效
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通胀高企、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生产供给稳步增加,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就业物价总体改善,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积极因素累计增多,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5.2%,在全球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再次证明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恢复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要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抓好已出台政策措施的落实显效,着力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着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不断推进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长短期目标
2019年以来,在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美国单边贸易制裁等多重事件冲击下,我国经济曾连续几个季度滑出合理区。此后,中国政府采取逆周期调节,打出宏观政策组合拳,财政政策加力增效,货币政策精准有力。进入2023年第三季度以后,我国经济运行向好,出口增长下降收窄,消费增长出现回升,投资增长平稳;供给面的表现要明显好于需求面,工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服务业生产指数从7月份都开始掉头向上。当前,宏观政策的目标是短期内防止经济放缓,以稳定外需、扩大内需为重点,把经济增长稳定在合理区间,长期是以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重点,抑制经济增长出现趋势性下降。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叶辅靖:读懂中国经济的底气
一是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是我国经济持续繁荣的根本前提。二是我国从上到下有一大批将发展视为第一要务、善谋发展的干部队伍,这是我国独特优势。三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人口素质大幅提升为我国经济动能的不断档接续提供了强大支撑。四是我国各类市场主体都充满了勃勃生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和迫切的发展愿望。五是与一些国家的过度规制或放任不同,我国对新经济新业态有科学而成功的支持管理经验,为经济赢在新赛道提供了有力保障。六是在应对风险挑战方面,我们能够当机立断、快速出手。七是面对恶意打压围堵,我们国家更加坚定地拥抱世界,扩大高水平开放,外部环境稳步改善。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胜在朝气;与一些新兴经济体相比,我们胜在素质、胜在效率、胜在软硬件,胜在体量、胜在治理、胜在产业体系的完备性和配套能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主任孙学工:经济恢复动能增强可持续性提高
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显示,我国经济恢复动能明显增强。从基数影响较小的两年平均看,三季度GDP两年平均增速由二季度的3.3%提高到4.4%。从能够较灵敏反映当期增长势头的GDP季度环比折年率指标看,三季度增速由二季度的2.0%提高到5.3%。三季度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更加合理更可持续。三季度较高的经济增速是在房地产市场和出口增速持续下行的情况下取得的,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对房地产和出口的依赖在降低,经济增长抗击冲击和扰动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持续加大,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4.8%,达到2015年以来的新高。三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较上年有所回落,均为6.2%,这一增速更加符合投资变动规律,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益,投资增长的可持续性增强。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郭春丽:正在实现质的有效提高和量的合理增长
从九月份和三季度统计数据看,国民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经济正在实现质的有效提高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完成全年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一是经济增速回升,内需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4.4%,比二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17.1%。二是供需两侧新动力快速增长、结构升级趋势明显。需求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持续高位运行、升级类消费快速增长、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爆发增长,供给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动力强劲。三是企业效益显著好转,居民就业和收入明显改善,“企业经营改善-就业增加-收入提高-消费增加-生产加快”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四是市场预期持续改善、实体经济景气度持续提高。民间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收窄、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重持续提升,制造业PMI指数连续回升、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连续三月处于扩张期。五是工业产能利用率和企业产销率明显提高,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超预期,居民长期贷款明显改善,实体经济活力持续增强,经济金融循环更为畅通。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罗蓉:外贸形势持续向好
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出台一系列支持进出口政策,外贸形势持续向好,呈现出鲜明的五大特征。一是“一带一路”国家成为有力引擎,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超30万亿元,其中,与共建国家的进出口占总值比重接近47%。二是民营企业贸易主体地位更加巩固,前三季度,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超过50万家,进出口规模占比达到半数以上;三是“新三样”产品出口表现强劲亮眼,前三季度,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出口值接近8000亿元,增速超过40%;四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动能逐步积蓄,前三季度,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7万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4%;五是平台载体作用进一步显现,我国21个自贸试验区进出口占外贸比重接近1/5,海南自贸港进出口增速达到20%以上,我国与自由贸易伙伴贸易额占外贸比重达35%左右。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所长杨萍:仍需进一步加大稳投资政策力度
2023年1-9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增长3.1%,较1-8月下降0.1个百分点,是今年以来月度间投资累计增速降幅最小的一次。这既说明今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举措的稳投资效应有所显现,也说明还需进一步加大稳投资的政策力度。
从行业看,在1-9月投资增长中,比较亮眼的是制造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两者均同比增长6.2%,是投资平均增速的两倍,它们对当前投资增长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房地产开发投资负增长的状况还在继续,1-9月同比下降9.1%,降幅与上月持平,为0.3个百分点。从房地产投资看,房地产调控政策需长短结合,符合市场规律有利于稳定市场的政策应出尽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也要加快研究。
从民间投资看,尽管仍是负增长,但降幅有所收窄,1-9月同比下降0.6%,较1-8月缩小0.1个百分点。当前促进民间投资增长工作的重点,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二是将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所所长刘泉红: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良好基础
今年以来,我国产业增长持续恢复,供需两端稳步回暖,多项经济指标和多个行业表现出企稳回升态势。前三季度,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4%、6.0%,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3.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呈持续恢复、逐月回升、增长面扩大的特点,服务业主要行业增长势头良好、生产经营情况改善,服务业景气保持扩张态势,制造业PMI指数回升至荣枯线以上,实体经济景气度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持续推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可靠性“三高”行业发展提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步伐加速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三新”动能加快壮大,产业经济协调性和韧性增强。总体上看,产业经济较好地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周毅仁:供需两端同步提振
从供给端看,新动能增长势头强劲,企业预期明显改善。我国坚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新兴产业逆势蓬勃发展,为经济提供了强大内生动力。前三季度,太阳能电池、充电桩、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63.2%、34.2%、26.7%。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回升向好、预期明显改善,9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是二季度以来首次回到扩张区间;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投资实现14.5%的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6个百分点;前8个月,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工业大省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速分别较前7个月提高5.9个、2.2个、9.1个、5.8个百分点。
从需求端看,居民消费加快回暖,良性循环正在形成。三季度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实现逐月回升,特别是住宿和餐饮业等接触性消费市场活跃,带动相关服务业实现快速增长,前三季度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4.4%,形成居民消费带动服务业,进而实现促就业、提收入、增信心的良性循环。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刘旭:就业、收入、消费循环稳步畅通
就业、收入、消费循环稳步畅通,扩内需动力不断增强,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就业形势进一步好转,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平均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2022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经济增长惠及民生力度增强,全国居民收入实际增速达到5.9%,比经济增速高出0.7个百分点,推动收入分配结构改善;在四大收入源中,工资性收入以6.8%的名义增速居首,印证就业质量也在稳步改善。在就业和收入良好恢复态势下,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8%,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8.9%,推动消费恢复和结构改善。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杨宜勇:未来经济增长潜力进一步增强
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的晴雨表。价格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可以归结为:传递市场信号、提供激励机会、分配链条收入。值得注意的是,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持平,环比上涨0.2%,预计四季度将延续这个回升态势。
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靠市场经营主体,2022年12月底,全国经营主体为1.69亿,到2023年6月底增加到1.77亿。与此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尤为突出,显示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会进一步增强。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孙颖:“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正在扎实锻造
电力数据是反映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今年9月,全社会用电量7811亿千瓦时,同比增速达到9.9%,用电数据呈现加速回升态势。随着支持政策不断叠加、宏观经济政策效应不断显现,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累积增多,电力消费数据向上的复苏曲线生动体现了我国经济回稳向好态势。1-9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686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6%;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5%。同期,我国工业生产恢复加快,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用电数据表现亮眼,风机装备、光伏设备(含元器件)和新能源汽车等分行业用电量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既折射出我国实体经济的蓬勃活力和经济新增长点正在集聚的强劲动能,又反映出“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正在扎实锻造。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全力:交通物流领域稳步运行、加快恢复
2023年第三季度,我国交通物流领域稳步运行、加快恢复,有力保障经济回升向好。一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保持高位,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稳增长作用充分发挥。今年1—8月,铁公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5万亿元,同比增长7.9%,超过全国固定资产投资3.2%的平均增长水平。二是旅客运输加快恢复,交通消费带动作用充分显现。今年1—8月,全社会客运量完成61.7亿人,同比增长55.1%,持续保持增长态势。铁路、民航(国内)已全面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暑期带动客运量明显提升,铁路创暑运旅客发送量历史新高,国内民航航线旅客运输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约11%,中秋国庆假期多项出行数据创历史新高,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高达22.04亿人次,人均旅游消费金额达到912元,相比端午和五一假期分别增长159.1%和68.8%。三是货物运输加快增长,有力支撑生产生活平稳有序发展。公、铁、水、航货运量均实现同比增长,今年1—8月,全社会货运量完成354.6亿吨,同比增长7.0%。自今年3月起,我国快递行业单月业务量均达百亿件,并有望在9月再创历史同期新高。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李伟利:回升基础不断巩固
前三季度,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初步显现,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向好态势,回升基础不断巩固。一是生产端发力明显。工业生产加快恢复,企业开工率和产能利用率均处于合理水平;市场主体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企业经营效益加快改善,企业预期持续回升,企业生产活动明显加快。二是需求端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支出加快,餐饮、住宿等服务性消费快速增长,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稳定增长,国内大市场潜力正不断释放。制造业投资增速连续两月回升,表现出较强韧性,除房地产开发以外的民间投资较快增长。三是高质量发展向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工业新动能不断壮大,高技术产业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持续增强。(张胜 赵刚整理)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