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模式与挑战
2023-07-02 11:08:45
当高房价、教育内卷和出生人口断崖成为社会问题后,过往的高储蓄高投资模式也必然面临转换。任何模式都有其生命周期,社会在矛盾中螺旋式上升,我们已经享受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好处,所以我们不必对已经出现的这些问题一味地批判,而是应该更好地思考未来的出路和转机在哪里。
从理论上来讲,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仍大:1)有意愿:二十大报告重申2035年远景目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门槛,大致对应较2020年前后翻番。要实现翻一番,则2021-2035年十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不能低于4.73%;2)有能力: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有不少国家能够维持较长时间中等增速4-5%的水平,且我国东部的部分省市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体量并不比一个普通国家小。
从实现形式上来看,是制造业升级和服务业的高端化。我国将从人口红利走向人才红利驱动,过去20年我国以每年净增2000万城镇人口的速度使得城镇人口从4.5亿增长到9亿,未来20年高等教育人数以每年净增1000万人从2亿增长到4亿,这将为制造业升级和服务业高端化提供人才支撑。
在发展模式上,我国将从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对应储蓄率的下降和消费的提升。当经济增长快,呈现出投资多、储蓄多、消费少的特点,投资和出口成为需求主力。随着人均GDP提升,经济增速放缓,投资强度下降,储蓄率下降,内需占比会提升,且目前在做的收入分配调整、三座大山支付压力下降,虽然短期对于经济有影响,但长期也利好内需释放。
困难来自于在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的过程中,如何消除企业和居民预期的不确定性,如何避免短期的需求收缩演化为长期趋势。当未来投资机会多,更高储蓄更高投资模式能够放大经济增长速度。当经济步入中低速增长,投资机会逐步变少时储蓄率应当是逐步下降的过程,从而对应消费需求的释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前景的迷茫和信心的缺失,居民反而被动储蓄,更加加剧了需求收缩的过程,从而形成负反馈;并且中国企业储蓄向居民储蓄的转移路径并不通畅,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过低,也加大了居民储蓄释放的难度。所以如何提振居民信心,降低对未来的不安感,是非常重要的,政策的支持必不可少,在必要时需要扩大需求对冲居民部门需求的收缩,从而稳定社会信心。由于目前中国居民资产配置的核心在房地产,地产寻底的过程中保持居民信心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一个困难来自于逆全球化下的挑战。从投资向消费转换的过程当中,内需本就面临需求能力释放不足的问题,如果外需同时疲软,会加大国内的通缩压力。好的现象是,在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的这几年,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仍然保持强势,高端产品的出口趋势强劲,同时在出口目的地上也更加多元化,降低了对欧美的依赖,平滑了欧美经济周期波动对国内出口的影响。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