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推动“新三角循环”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导报 / 2023-05-30 11:24:29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的广泛应用和产业变革,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正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金融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形态,迎来发展机遇期。
5月26日,2023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数字金融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成功举办。论坛聚焦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金融赋能实现三角循环的关键要素,共同探讨数字金融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之道,解锁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构建多方共赢发展的行业生态。
本次论坛由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组委会主办,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承办,中经时代(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来自政产学研企的200余位业内人士参会。
“新三角循环”
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能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经济发展和金融领域的革新都带来了新机遇。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构建富有活力、有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中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数字金融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数字金融作为数字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既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量源泉,也是助力数字中国建设,促进金融惠企利民的重要工具。”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赵德明说。
我国数字金融规模在不断发展壮大,质量不断提升。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周晓飞指出,面对数字化的蓬勃发展浪潮,政府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优越的投资环境和政策助力。同时,要加强数字金融产业的规划和引导,让有实际价值的数字金融应用尽早投入到实践之中落地生根,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金融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形态,探索形成了新的业态、新的模式,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徐强表示,加快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发展产业数字金融,促进科技成果及时产业化,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振兴的支撑作用,有助于防止金融“脱实向虚”滋生金融泡沫和金融风险。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党委书记、会长单强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拓展期,数字化浪潮蓬勃兴起,数字金融作为数字技术驱动的新业态新模式,日益成为服务实体产业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朱玉认为,从概念上来看,科技更侧重硬科技的创新,金融更侧重直接融资的支持,产业则是全方位的,包括传统产业的加快升级、新兴产业的全力培育、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金融赋能可以说是拓展新领域的“核爆点”、开辟新赛道的“风口点”,三者有机融合形成的“科技-产业-金融”的新三角循环,将取代过去“房产-土地财政-金融”的旧三角循环,最终实现金融的数字化,产业的现代化,科技产业金融的一体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能。
“在今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格局下,金融科技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薛正华指出,金融和科技是双向支持关系。未来,产业端数字化加速会带来数字金融应用爆发式增长。
中发易保(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发华认为,科技创新有助于提供更广泛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模式,同时,融资的钱也有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换。促进产业的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国际金融市场的信息数据的共享互联互通,有助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腾讯研究院副院长杜晓宇则认为,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是一个相辅相成、迭代更新的系统性过程。他强调,金融助力技术在产业上应用,从科技到产业到金融,要产生持续收入,同时将收入按比例投向研发,从而促进产业实现迭代升级,为资本行业持续输血,实现技术向产业转化,再到实现良性循环的完整过程。
数字金融赋能实体经济
助力数字化转型
当今,发展数字金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金融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提升金融与实体经济的适配度。
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内,产业是基础和根本,金融发挥润滑剂和催化剂作用。“金融业的创新跟发展,最终结果就是金融资本化、产业资本化、金融产业化和金融货币化。”彭发华表示,数字金融的发展,一是为实体经济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支持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二是推动产业链、价值链的协同发展,提升实体经济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三是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支撑。
具体而言,数字金融在赋能实体经济方面,彭发华认为,一是要摒弃过去银行的“大客户”思维,利用数据与科技手段,助力金融机构有能力服务80%的中小企业;二是要利用好与当地政府合作的财政工具;三是要利用好区块链等科技技术。他认为,数字金融的发展一定会为传统的金融机构带来更广阔的合作机会。
杜晓宇表示,数字金融技术为企业提供全面、便捷的数字金融服务,一方面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另一方面,衍生出很多新的实体行业和新的业态,比如说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外卖、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
“产业数字经济能够引导社会的金融服务从主体信用向交易信用的创新转变,数字金融平台为实体经济带来了数万亿元规模成本的减负,助力加速实体产业数字化转型。”朱玉说。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5G等数字技术为驱动,以多类型数据共享和融合应用为基础,积极推动数字供应链金融向规模化、平台化、生态化发展,不断推出了一批接地气、服水土、利实体的数字供应链金融特色产品。”单强指出,这些产品受到了市场主体的积极响应。
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刘忠麟认为,行业应通过加强规章准则研究、提升数据安全能力、促进数据可信流通、积极探索应用场景等方面带动数据要素行业发展。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明确指出,支持贵州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的质效,支持发展绿色金融。
“数字金融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融资和支付手段,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和运营。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获取资金,加快业务发展和创新;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信息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贵阳银行党委委员、总稽核晏红武表示,贵阳银行在赋能实体经济上,不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的产业升级和转型项目,多措并举积极支持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同时,数字科技同样为产业和金融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通过数据融通解决银企间数据不对称等问题,企业为金融机构提供的更真实全面信息,不断丰富银行数据,也便于银行提供更加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务通道。贵阳银行的数字金融实践正是贵阳市乃至整个贵州省主动寻求新技术、新理念,新发展的缩影。
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
共生融合、协同创新
纵观全球,金融行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传统金融机构积极拥抱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新的业态、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也在以高效、灵活的方式提供全新的金融服务。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科技、产业、金融的面貌,也孕育着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形态,传统和新型的信贷模式正处于‘交替时刻’。”周晓飞说。
对于数字金融和传统金融的区别,朱玉总结了三个“不同”,即定位和模式的不同、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以及驱动的因素不同。“传统的金融市场发展是金融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依托,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并没有脱离金融的本质。数字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持续的过程,未来的金融业态或许将呈现出传统金融业与数字金融共生融合的格局。”
随着我国在数据要素上的率先布局,围绕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相关金融服务也必然迎来升级。对此,周晓飞表示,在数字金融的创新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推进数据跨部门、跨行业的开放共享,促进数据的流动和应用,支持数据资产的价值挖掘和创新利用。
齐商银行党委委员魏会敏分享了齐商银行基于社会责任、效益提升、风险控制和市场拓展四个方面的数字化转型思路。齐商银行在战略规划下对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并完成工作模式转变,最后明确客户画像,积极推动落地。他表示,科技金融要提升客户操作的便捷度和金融服务的质量,推动金融生态升级。
中企云链(北京)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刘长波表示,传统金融应该多和创新技术相结合,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隐私计算等,提升金融环节的效率和便捷性。传统金融既要结合科技,还要拥抱商业模式创新。因为金融的创新不单是科技创新,它更多涉及交易关系,很多场景化落地深入到行业中就涉及很多商业模式的创新。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表示,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时,需要围绕数据能力建设全面重构制度,建立数据治理长效机制。通过建立数据治理专门执行机构,牵头实施数据治理决策,强化数据、技术与业务功能的有效融合,使数据赋能贯穿数字信贷服务全周期。
“为了实现数字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探索数字金融的创新发展模式,直面金融领域的现实痛点,努力走出‘新路子’。”周晓飞说,在创新路的同时,也要加强数字金融的监管和风险防范,确保数字金融业务的稳健运营。
单强表示,“下一步,应不断优化监管政策,持续深化业务机制,大力夯实基础设施,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依托各类数字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信息传输、交易流程、风险管理等环节的深度应用,助力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提质、增效、降本和控险’。”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