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如何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如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详情

如何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如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3-05-05 11:30:47
导读:4月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65期)于线上举行。
 
各位专家围绕“如何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如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问题展开讨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王金照指出,各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实实在在的GDP增长;二是汇率增值;三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拉动服务业经济核算增长的传递效应。在该增长结构下,制造业、其他相关领域的第二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挥了关键牵引作用。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建议:1)传统制造业保持国内市场优势;2)中间品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3)龙头性中间品商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有望成为全球消费中心、制造中心和创新中心;4)战略性新兴领域保持领跑地位。
 
我国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仪器仪表等通用性渗透性较强的基础零部件领域和高端数控机床领域仍受制于人。为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从量大面广的应用领域起步做大规模;其次,要发挥市场优势,整机领域带动零部件领域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最后,要加快共性技术平台建设,让相关产业取得突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联席主席,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认为,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最重要的原因是紧紧抓住了市场需求。当前,市场需求在调整,总量在萎缩,在关注供给短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
 
在新发展格局下,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激发市场的作用,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科技来说,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因此,要推动科技发展,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挑战既有的格局。要充分利用香港“一国两制”的优势,鼓励和支持大型科技企业把总部、科研中心,甚至把基础制造业放在香港;还要大力发展香港的大学教育,并将其与产业进一步紧密结合起来。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认为,从产业角度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体现为两方面,一是在逆全球化和区域化背景下,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更注重效率和安全;二是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区域化特征显著。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特征包括集群集聚化的空间特征、由创新驱动的动力特征、韧性特征、融合式发展的结构特征以及低碳发展的绿色特征。现代化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包括:1)集中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2)提振制造业;3)协调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比例;4)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5)保障能源安全;6)做强产业链供应链。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刘元春认为,要以新发展格局的视角来认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一方面,要从冲突、遏制、博弈、竞争等多维度来考虑产业政策和产业体系的新定位;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凸显在大国博弈的极端状况下,在遏制与反遏制的斗争中,国内大循环的畅通。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久久为功的战略,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想在核心技术、基础设施、关键产业、全球竞争力重构等方面取得突破,就必须要在推进一体化和网络化建设,构建内生利益体系上下足文章。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杜传忠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即构建以实体经济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意义包括:1)对现代化经济体系起到非常强的支撑、带动、引领作用,并且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强大动力;2)为加强内外循环和双循环相互促进提供有力支撑;3)是主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有效应对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的战略选择;4)是有效应对各种风险、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基本保障;5)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在如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问题上,杜传忠建议:1)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提升制造业竞争力;2)进一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发展未来产业;3)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4)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 
 
文章来源: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