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已形成广泛国际共识 可增强群众获得感 详情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已形成广泛国际共识 可增强群众获得感

经济日报 / 2023-03-27 13:34:42
数字普惠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具有哪些特点和优势?目前发展情况怎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 尹优平表示:数字金融与普惠金融的融合形成了数字普惠金融。2014年10月,G20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GPFI)与国际清算银行(BIS)联合举办闭门会议,首次对数字普惠金融给出了定义,即“泛指一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动。包括运用数字技术为无法获得金融服务或缺乏金融服务的群体提供一系列正规金融服务,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且是以负责任的、成本可负担的方式提供,同时对服务提供商而言是可持续的”。2016年在杭州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由我国推动并参与制定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简称《高级原则》),是国际社会首次在该领域推出高级别的指引性文件。之后,我国积极支持G20历任主席国推动出台《高级原则》后续的实施指引和相关细则、案例,不仅对G20成员国的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政策制定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带动了包括很多“一带一路”成员在内的非G20国家采取行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可以说,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已形成广泛国际共识。
 
数字普惠金融具有共享、便捷、低成本、低门槛的特点,与传统金融服务形成有机互补,有效增强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为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提升了金融机构“能做会做”的服务能力。搭建数字化获客渠道以及运用大数据推动破解了“能做”的问题:数字服务渠道突破了时空限制,使金融机构能以较低成本下沉服务、触达大量分散的小微企业等普惠群体;大数据的综合运用降低了银企信息不对称,使金融机构通过精准画像更好识别客户。智能化风险控制和数字经济生态建设推动解决了“会做”的问题:模型、算法等运用推动了风险控制的线上化、标准化、智能化,有效提高了金融机构全流程风险管控能力;借助数字化技术融入场景、构建生态,让金融机构更加贴近和了解客户,一站式满足客户需求。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引导金融机构深入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着力破解普惠金融服务的难点、痛点、堵点,在拓展金融服务覆盖面、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提升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模式,有效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金融获得感。
 
一是深入拓展城乡金融服务覆盖面。充分发挥我国居民银行账户和智能手机拥有率较高的优势,持续推广普及和优化完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数字化服务渠道,切实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办理金融业务;持续优化农村支付环境,推广巩固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推进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向乡村下沉;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打造近300个可借鉴、可推广的惠农利民数字普惠金融样板,推动更多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探索发挥数字人民币对于增强金融普惠性的推动作用;持续开展《银行业普惠金融业务数字化模式规范》标准建设。根据世界银行2022年6月发布的全球普惠金融调查数据,中国86%的受访者使用数字支付,大幅领先64%的全球平均水平。
 
二是有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金融机构通过大数据实现批量化获客,通过数字化渠道和手段主动拓展客户,高效触达更多小微企业;综合运用征信、税务、海关、公用事业、社保等多维度数据,对企业进行精准画像,无需抵押的信用贷款占比持续增加,特别是为信用“白户”首次获得信贷提供了有力支撑;重构信贷流程,利用数字精准响应、简化手续、提升速度,较好满足了小微企业“短、小、频、急、散”的信贷需求;综合运用风控模型和智能算法,推动风险控制的智能化、标准化,减少对人工干预的依赖。
 
三是日益适应老年人等群体的金融需求。围绕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生理特点和实际需求,从开发设计、使用辅助、运营保障、流程优化等方面提出改造措施,指导金融机构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运用数字移动设备延伸金融服务触角,为偏远地区、行动不便的人群上门或视频办理金融业务;大力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与交通、商超、医疗、公共事业等便民场景的深度融合,推动各类服务场景跨平台互联互通,有效满足老年人等群体多样化的需求;大力开展数字金融知识普及,帮助老年人等群体更好融入数字经济和信息社会。
 
四是有效应对疫情冲击。疫情期间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无接触式线上金融产品,降低了人员聚集和交叉感染风险;针对部分小微企业骤然面临的经营困难、现金流紧张等问题,金融机构依托数字化手段,完善线上信用贷款、供应链融资等产品,并通过加快信贷审批速度、弱化抵质押担保、展期和续贷等多种举措,有效助力复工复产;数字普惠金融在疫情应对中被更多人民群众接受和使用,并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在提供个性化、智能化金融服务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和潜力,在顺应数字时代潮流和服务实体经济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作者:尹优平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