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2023年将是中国经济增长回归常态轨道的关键年
学习时报 / 2023-03-21 17:38:16
文丨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
2020年暴发的新冠疫情大流行,持续时间既长,影响也十分广泛,在世界范围对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中国经济增长也受到明显的冲击性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根据新冠病毒类型的演进,结合中国防控能力等情况的变化,党中央作出新的部署,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可以预期,2023年将是中国经济增长回归常态轨道的关键一年。
中国经济在回归常态的同时,也恰遇人口转变和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变化。特别是人口进入负增长时代,是前所未有的变化,既带来一系列崭新的挑战,也提供诸多崭新的机遇。为了进一步认识变化了的发展阶段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现实,立足于在理论上做足准备,在政策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行动中做出积极的反应。这要求在经济增长中更好体现新发展理念,也要求实现相应的思维范式转换,如供需两侧的改革可以实现同步和互补、政策取向从“取其轻”到“取其重”的转变、在更高的层面上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使中国经济回归常态的复苏具有可持续性,进而与长期发展实现良好衔接。
结合中国发生的新变化和面临的新挑战,分析经济增长回归常态的可能路径,政策方向应该着眼于尽可能取得成效显著的经济复苏。设想三种可能的情景,有助于我们做出恰当的政策选择。
第一种情景:受冲击产生的磁滞现象的影响,短期冲击造成的不利状态得以延续,成为一种新常态。也就是说,经济活动恢复之后,增长速度却降到较低的水平。在宏观经济研究中,人们越来越关注一个现象,即经济增长遭受的冲击足以使供需两侧受损,以致产生一个长期的“疤痕”,经济增长无法回归到冲击前的轨道。这种现象被称作“磁滞现象”(hysteresis)。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一些国家乃至世界经济整体的增长表现证明了这种现象已经成为现实。从新冠疫情后各国经济复苏的现状来看,人们也有足够的理由担心这种现象可能再次发生。
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在中国的表现也十分显著:一方面,疫情在中国蔓延和持续的时间较长,对企业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均造成损伤;另一方面,从疫情的暴发、蔓延、减弱、再起及将来终究转入常态的周期来看,中国与很多其他主要经济体不尽一致,因此,经济活动的受抑和恢复也同其他经济体产生错综复杂的时间差。这两个特征使得中国不仅损失了一定时期的增长速度,也造成诸多需要修复的疤痕,包括从供给侧对增长能力造成的损害,以及从需求侧对消费能力的损害。
首先,疫情及在一些国家滋长的供应链脱钩政策倾向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有些甚至出现中短期乃至长期难以修复的断裂。无论是作为供应方还是作为购买方,中国都是世界经济分工的超大规模参与者。虽然由于疫情起伏和经济周期的时间差,中国一度从出口中获益,例如,2020 年和2021 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25.3% 和20.9%,但是这个机会窗口终究要关闭,从整体和长期的视角来看,全球供应链的受损必然使中国深受其害。
其次,数量众多的市场主体,特别是那些依赖全球供应链的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能须臾停止的小微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服务业企业,以及其他较为脆弱的市场主体,未能在较长的停工停产中存活下来。虽然在疫情期间也有新的市场主体出现,但是以市场主体的增量来衡量,倒闭、停业、退出或以其他方式不再经营的情形必然远远多于新成长的情形。由于受损的程度较大、时间较长,加上世界经济环境恶化,想要看到市场主体蜂拥而至、竞相成长的局面回归到以前的状态,显然需要一段时间。即使是那些仍处于经营状态的企业,供应链和资产负债表遭受的损伤也需要时间予以修复。
最后,较大比例的劳动者在较长时间处于失业状态,或者退出劳动力市场,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受阻,家庭的消费能力被削弱,整体消费倾向有所降低。此外,服务业(特别是那些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行业)在很长时间里也未能正常经营。2020—2022 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始终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之上,经济下行造成的周期性失业现象明显;农民工返乡规模前所未有,初次和再次外出的环境也始终不佳;劳动者工资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双双放缓。所有这些因素不仅使居民消费需求受到即期的抑制,例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多次出现负增长,而且可能在较长时间里造成消费乏力,放大社会总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效应。
第二种情景:一经摆脱冲击进而走出低谷,经济增长即回到以前的运行轨道,如果不考虑在按下经济活动“暂停键”时期的损失,似乎所有事情都可以表现为一如既往。诚然,相比于经济活动恢复后,增长率却下降到一个较低的稳态上,能够回归常态轨道也属差强人意。但是,这种貌似什么都没发生的情景恰如经济学家常说的那样,不啻白白浪费了一次“难得的危机”。
2022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预期全年经济增长达到5.5%,这也恰好是经济学家估算的潜在增长率,因而本来是一个合理和可行的预期。由于疫情反复对经济活动的干扰,2022 年GDP实际增长率仅为3.0%,比原来预期的速度低2.5 个百分点,就意味着与潜在增长能力相比,全年经济总量少增长2.87 万亿元。在付出如此高昂代价的情况下,只有从冲击造成的不良结果中找到“难得的”机遇,我们才能够说做到了化危为机。
第三种情景:充分利用冲击造成的创造性破坏结果,以“创造”的成果为“破坏”的损失买单,形成更具竞争性和韧性的增长格局。在整体经济遭遇冲击时,总是会有一部分经济活动通常因具有采用传统技术、依靠消失中的比较优势、产能已趋过剩、生产率低于平均水平等特征,陷于首当其冲的境地。这同时也形成一种效果:在常态增长时不情愿破坏的低效产能,此时被动地遭到淘汰,留下了生产率相对高的产能。也就是说,劫后余生的经济活动较之遭遇冲击前的情形,虽然在产能数量上有所损失,在发展质量上却有所提高。因此,在恢复经济增长能力的同时,保持这个发展质量上的新格局,意味着中国经济能够以更高的生产率回归增长常态轨道。
把这种创造性破坏的格局保持下去,与通过进一步改革和扩大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也是高度吻合的。把短期举措与长期取向相对接,从供需两侧促进经济复苏和繁荣,亟待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成效。
首先,按照中国比较优势变化的方向和参与全球化的新方式,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接续和修复原有的供应链,开拓形成新的供应链。其次,营造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拆除市场主体进入和退出的体制性樊篱,形成资源重新配置从而提高生产率的有效机制。再次,以市场激励和政策扶助相互协调的方式,促进就业和创业,使劳动收入和居民消费进入一个恢复性加速增长期。最后,把家庭收入扶助与加快福利国家建设相衔接,补偿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上遭受的损伤,促进居民消费回归正常,并且尽快迈上一个新台阶。
本文内容摘编自作者新书《人口负增长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挑战与机遇》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