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宏观政策将突显“四性”
2023-03-20 12:51:43
“两会”刚刚过去,会议对宏观政策的基调已经比较明确。经过学习梳理有关宏观政策的导向,我认为2023年的宏观政策可能在四个方面会有比较明显的表现,也可以简单概括为“四性”。
今年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多变,我们认为2023年的复杂程度一点都不会比2022年低。2023年,通货膨胀在全球、尤其在发达国家依然高位运行。也就是说自去年3月份之后,美联储强力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对目前通胀产生的影响并不明显。当然其中也有物价运行自身规律的影响,整个通胀水平有所下降。但6%-8%的CPI对西方国家以及全球来说,依然是很高水平的通货膨胀。
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之下,宏观政策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宏观政策能不能有效地帮扶2023年中国经济这艘大船平稳运行,达到预期经济目标,需要在很多方面下功夫。今年的宏观政策将会突显扩张性、针对性、连续性和统筹性。
从扩张性来说,今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将总体走向扩张,这个不用怀疑,但需要保持合理的程度。有关财政政策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去年底经济工作会议把重要的盘子都定了下来,包括预算赤字。今年的目标比去年高0.2%,包括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也比去年稍有增加。根据经济实际运行的需要,可能广义财政赤字的规模,明显低于2022年恐怕也是不合适的,至少应和去年水平持平。地方政府专项债的规模可能还有小幅度的上升空间,财政政策的扩张性应高于或不低于去年整个力度来扩大国内的需求。
货币政策虽然是稳健的基调,但运作方向是偏松操作,这一点也不容怀疑。2023年将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希望这种合理的充裕能够在整个全年运行的各个阶段都能比较好的体现出来;要避免由于某些因素的冲击,以及一些政策的变化,导致短期阶段性利率水平明显上升,造成市场不必要的波动。我们认为货币政策有必要把握好有关这方面的调节。可以看到,M2增速已经在去年年终之后出现较快回升,目前已经处在明显上升的阶段。在信贷和社融方面来看,其增长不仅仅取决于金融机构,不是说金融机构愿意放贷,就会有更多实体经济的融资;关键还是看是否有需求,若没有需求,金融机构再积极,恐怕信贷投放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尤其是在市场运行存在一定风险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本身也会适当调整风险偏好,这样就会对实体经济融资带来一定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在2023年整个货币政策保持合理偏松应该没有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银行体系的存款增长依然比较良好,去年底增速比较高,存款处在相对比较充裕的状况,目前这一状况没有明显变化。但随着需求进一步得到释放,有关投资领域更多的风险程度的下降,市场对于未来风险的偏好趋于上升。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体系存款的增速会逐步下降,一部分资金会从银行体系逐步流出。2022年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一直到现在所出现的银行体系存款明显增长的状况,近年来是很少见的。过去十年,随着经济增速不断放缓,存准率从最高21%降到现在平均水平7.8%。接下来的大趋势还是明朗的,整个银行体系流动性,银行存款增长的状况依然会走上原来运行的轨道。而信贷的增速相对偏高,因此银行体系存准率继续小幅度下调恐怕是一个大趋势。今年存准率还有机会下调,但空间比较有限。去年0.25%的调整开了个头,未来将成为常态。货币政策还是会继续保持偏松操作, 降准依然还有可能性。
宏观政策突出 针对性,是这些年做的较多的一项工作。未来会继续加大对重点领域财政支持力度,包括提升科技投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持续增强各类企业活力。尤其是支持困难的企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还要加强乡村振兴投入的保障。稳健货币政策也要继续发挥结构性效应,再贷款这些方面,仍然会针对目前困难的领域和行业给予针对性的支持。房地产政策需要更大力度推行,因城施策。社会政策要聚焦稳物价,稳就业,保障基本民生,这方面也要有针对性。
宏观政策的 连续性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财政政策在去年推出的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的举措,还要继续发挥作用。我认为要保持连续性,包括减税、减费、降费等,该延续的要继续延续。对于一些困难企业来说,目前依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这些政策不能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退出。
货币政策也要保持总量和结构结合的延续,主要是保持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减。房地产政策在最近一段时间实施力度较大,各个地方都有一系列相关举措推出。根据市场分化程度的提升,这些相关政策的针对性也在增强。未来要继续延续这一系列政策的操作,不能因为某些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将推出的支持政策退回去,我认为远远没有到这样的状态。
统筹性,就是统筹协调。第一个关键因素是财政政策首先要对各个相关政策给予很好的支持。比如对于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住房政策等一系列方面要给予协调配合和支持。第二个关键因素是货币政策需要很好的配合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发了债,需要货币政策保证流动性充裕,银行体系有能力购买国债和地方政府的专项债,而且要让它的成本能够处在较低的水平。财政支持一系列国家重点的项目,在这种项目的未来融资方面,银行体系的中长期信贷要能够紧紧跟上,这样财政政策才能拉动银行体系有效的信贷投放,再拉动社会资金的参与。社会资金往往在银行体系有效融资,以及财政前期有效投入之后,跟进和投入就会比较有积极性。这两方面在未来统筹协调中要发挥好它特殊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宏观政策的作用。
作者:连平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