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重点 详情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重点

经济日报 / 2023-03-15 10:18:4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也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既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把握其中蕴含的理论内涵和理论逻辑,有助于我们更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刻认识理论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的思路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区域协调发展不是要求各地区实现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的整齐划一,而是应在符合各地区实际的情况下,通过发展谋求各地区之间的协调与动态平衡,在突出地区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各地区发展水平的相对平衡。要看到,合理分工是优化发展的前提,优化发展是合理分工的判断标准和目的。新时代新征程,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其中包括以下几部分的内容。
 
其一,在我国这样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较大的发展中大国,全国各地区要共同走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协调推进,为各地区充分发挥本地比较优势创造稳定持久的基本前提,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打造国家整体竞争优势。其二,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前提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国家层面,必须遵循整体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向,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像我国这样的经济大国,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解决“卡脖子”问题,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在一国内部的区域层面,各地区的产业选择和产业体系构建可以依据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区域经济竞争优势。其三,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上,商品和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向效率更高的地区和部门,推动特色产业在特定区域的集聚,形成分工效应和集聚效应,从而大幅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
 
总之,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要求在“发展”上,充分发挥各地区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合理分工构建区域经济竞争优势;就是要求在“协调”上,充分发挥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通过整体规划形成“一盘棋”下的合理分工,既在全国层面整体推进,又充分发挥各地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精准把握着力方向
 
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具有长期性。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由来已久,区域协调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久久为功。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指引,贯穿经济活动全过程,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实现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落实好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区域政策体系,以形成更具针对性的区域发展政策,持续提升政策的实施效果。具体到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各地区要依据创新发展的要求找准自己的创新领域和赛道,构建自己的创新优势。例如,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的区域,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研究的比较优势,加大科技攻关力度,解决“卡脖子”问题,努力成为全国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高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则要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成为制度创新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各地区要依据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特色竞争优势。协调发展注重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在于缩小区域、城乡间的发展差距,各地区要找准比较优势,着力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此外,各地区还要依据绿色发展的要求发挥比较优势,创造更多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产品需求;依据开放发展的要求,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依据共享发展的要求,加强合作联动,提升发展包容性,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以坚持全国一盘棋为前提。只有在国家区域整体发展战略中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是必须遵循全国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在全国整体发展中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相比较而形成的优势,区域比较优势就是相对于全国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战略需要而言的,如果偏离了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区域比较优势就失去了科学的判断标准,也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因此,要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政策单元,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分类精准施策,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二是必须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协作体系,在相互协作中发挥比较优势。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明显地表现为其分工的发展程度。分工的产生形成了协作的必要性,分工的发展又要求协作要相应深化,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推进区域分工协作,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三是必须精准识别和不断强化比较优势。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如果各地区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就可以集合成国家的整体竞争优势。例如,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发挥价值创造作用;生态功能强的地区则要得到有效保护,创造更多生态产品。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基础。只有构建畅通的国民经济循环,才能为区域分工协作创造必要的基础和条件,而且区域分工协作越深化,越需要畅通的国民经济循环。一是畅通生产循环。发挥区域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必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并以其为“链长”,整合产业链供应链,形成相应的产业集群,实现生产循环的畅通和安全。二是畅通分配循环。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必须要以合理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为前提,形成生产资料部门和消费资料部门之间的合理比例以及两部门内部的合理比例,保障生产资料的有效供给和消费资料的市场实现。三是畅通流通循环。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必须要以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前提,形成健全的市场体系,特别是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资源流动障碍,形成全国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和产业集中,形成集聚效应;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使商品和服务能够依据市场信号自由流通,实现优胜劣汰;规范市场秩序,不断优化市场营商环境。四是畅通消费循环。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必须以能够满足居民消费需求为前提,充分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做强做优做大特色优势产业,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一方面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牵引新供给,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实现供需适配;另一方面要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巩固和增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作者:黄泰岩 黄东辉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