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疫情后经济恢复性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2023-03-02 17:07:0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因此,疫情冲击下经济的恢复性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需要找准发力点,培育恢复性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疫情发生以来,各省市都积极采取措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网络经济发展的代表,上海市大力发展在线经济并且已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在线新经济的整体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梯队;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代表,湖北省以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布局,持续提升区域核心功能和竞争优势,发展成效显著;作为大数据智能化发展的代表,成渝地区以大数据智能化为驱动,大力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依据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恢复性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总结各地培育新增长点的经验,在经济的恢复性发展中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新产业增长点的培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会议同时还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因此,要紧紧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为思路,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平台经济,培育数字经济发展的全产业链,培育出新的产业增长点:一是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传统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推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高端装备、能源化工、电子信息、食品医药、建筑建材、纺织服装等行业重点企业基本完成数字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水平。二是深化数字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渗透。加快新业态新模式的场景应用,壮大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互联网医疗等数字产业。深入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在文旅、农业、物流、电商、金融、康养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开发一批数字技术应用行业,推动智慧文旅、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养老等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三是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任务,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绿色低碳等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加快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核心技术,增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建立健全物联网体系平台、大数据交换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
新投资增长点的培育。积极发挥投资的乘数作用,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一是传统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投资,在继续加大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投资的基础上,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推动交通、能源、电网、水利、市政、文化、教育、体育等传统基础设施迭代升级,提升智能化和现代化水平。聚焦城市管理、交通物流、医疗卫生、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一批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的大投资。二是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以5G、云数据中心、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超算中心等为重点,加大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三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特别是产业和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的投资。四是要保护民间投资积极性,加大对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领域项目的支持力度。用政策扶持受冲击的中小企业。实施援企稳岗政策,优先帮助受疫情影响、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而且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
新消费增长点的培育。疫情冲击下传统消费有所下降,但也催生了新型消费的成长,要积极发挥消费引致生产的作用,以扩大内需为基点,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一是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消费的供给,丰富消费模式,支持基于数字技术的消费模式创新。推动互联网医疗、在线文娱、智慧旅游、智能体育、智慧广电等新型消费发展,积极发展旅游、文化、健康、教育、体育、育幼、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二是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开展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试点。推进步行街试点示范,培育一批国家级示范商圈和老字号特色街区。发展夜间经济,建设一批夜间经济消费聚集区。三是推进“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推行一站式集聚服务模式,打造便民生活服务圈。大力培育骨干商贸流通企业,加强老字号挖掘保护,培育一批优质老字号企业。以大型市场、专业市场为重点,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打造电商平台、物流平台、交易平台。四是完善消费政策。促进消费和扩大内需必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强人民消费能力。要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立足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环境、立足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立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立足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来扩大消费,同时,通过促进绿色产品和服务消费扩大消费。
新区域增长点的培育。在疫情冲击下实施积极恢复性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要高度重视区域新增长极的培育,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一是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统筹创新资源布局,建设以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以创新型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科技创新城为主要载体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带动区域新增长极的形成。二是发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牵引作用,布局重大科研设施、服务平台、检测检验、众创空间等公共服务平台,吸引高水平大学、科研单位、创新型企业、金融机构集聚,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引领和支撑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三是高水平建设科技创新聚集区。依托国家级高新区、重点科研机构、骨干龙头企业,按照创新引领、要素集聚、产城融合原则,整合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发展平台,形成科技创新主要聚集板块。四是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协同发展。优化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城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协同体系构建,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人才城乡双向流动、城乡科技创新协同。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政策体系,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以城乡协同发展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新开放增长点的培育。把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扩大发展的空间,打造疫情后高质量发展的改革开放动力、培育新的开放增长点:一是畅通国际循环的大通道。积极探索国际交流合作和创新开放新模式,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加大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提高政策的透明度,稳定外资外企信心。二是稳步扩大制度性开放。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加大助推经济复苏的政策帮扶力度,改善外商投资制度环境,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加强外资企业的金融服务,帮助企业拓展与海外客户的对接渠道,加大对外洽谈合作力度。三是加大重点领域开放的力度。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吸引更多全球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来华投资。推动金融、电信、数据等敏感领域进行开放探索,为我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服务业扩大开放进行实验探索。进一步提升外资外商的服务水平,加大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扩大对于外商投资的吸引力,推动形成东西双向互济、内外联动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本文作者:任保平 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文章来源: 《国家治理》周刊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