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胀高位回落 各国央行货币政策面临转折
中国经济导报 / 2023-02-23 11:11:05
在疫情导致经济放缓之后,过去两年间的通胀危机撼动了全球大部分国家。突然之间,美国、英国和欧元区国家就开始需要应对接近或超过两位数的通胀,而之前,它们享受了长期的低通胀水平。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物价在2022年上涨得更快。例如,土耳其的通胀率超过80%,阿根廷接近100%。
2023年,全球通胀情况正在转向。随着通胀从高位回落,货币政策收紧的影响逐步显现,全球主要央行将更多地在增长和通胀之间进行权衡。
美国:通胀未结束
货币政策有可能反复
美国福布斯网站近日刊文报道称,现在美国长短期国债收益率出现倒挂现象,再次引发业界对经济陷入衰退的担忧。
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表示,过去一年中,美联储不断大幅加息,尽管通胀率从2022年的创纪录高点有所回落,但今年1月份CPI(消费者价格指数)仍同比上涨6.4%,远高于美联储的目标上限。这表明通胀仍然十分顽固,并将持续损害经济和民生。为了遏制通胀,如果美联储加息用力过猛,又会使经济衰退风险升高。
美国媒体引用一项最新民调结果报道称,27%的美国人表示他们已经开始动用储蓄金,其中超过半数人把钱用在了填补生活开支缺口上。此外,有60%的美国人认为美国经济将在未来6个月内陷入衰退。
美联储已经在2022年12月和2023年2月连续两次放缓加息步伐,从每次加息75个基点放缓到25个基点。美联储已经过了加息最快的时候,预计2023年3月将维持25个基点的加息幅度。美联储满意目前“软着陆”概率上升但通胀下行的短期局面,但后续的利率走势取决于经济增长和通胀数据的表现。
由于美国劳工市场供需仍然十分紧张,失业率已经下降至几十年未见之3.4%的低点,工资增长压力仍在。2022年四季度以来,美国消费品价格回落速度可能难以维持,今年1月美国二手车价格环比再次出现上涨,显示需求“软着陆”和通胀快速降温之间仍有矛盾。
瑞银分析师认为,如果美国经济陷入衰退,而美联储又不能很快放宽货币政策以缓解下行压力,风险资产价格仍有可能补跌。通胀反复会导致美联储货币政策再次反复。因此,美联储有可能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预计今年5月继续加息25基点,6月的议息会议也有进一步加息的风险。
欧洲:核心通胀压力仍大
但不会深衰退
英国商业银行首席执行官Louis Taylor表示,由于高利率和能源危机可能会结束,英国企业正在远离违约“世界末日”的威胁。
2022年,欧元区增长好于预期,未陷入衰退。不少机构预测,2023年上半年,欧元区增长维持疲弱,处于衰退边缘;但随着中国经济复苏、气温偏暖、气价回落,预计欧洲不会出现此前市场担心的深度衰退风险。
现在,欧洲能源危机已经明显缓解,天然气价格相对高点回落85%,天然气库存水平也高于历史均值。能源价格相关的“意外指数”可能下降,欧洲重演2022年天然气危机的可能性较小。
由于能源和商品价格回落,2023年欧元区通胀预计将逐步回落。但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居民和企业的中期通胀预期回升,则将导致欧元区核心通胀的压力仍然较大,难以快速回落至目标水平。
德国财政部部长克里斯蒂安·林德纳近日表示,德国必须结束扩张性财政政策,否则将面临通胀加剧的风险。他表示,德国正出台一系列措施来抑制通胀。
疫情期间,主要发达国家房价普遍大幅上涨,荷兰、卢森堡、奥地利房价最大涨幅接近40%。随着各国央行大幅加息,全球房地产周期逆转,部分国家房地产价格降幅加大。由于各国利率仍然处于高位,房地产周期的下行时间和幅度存在不确定性,欧洲各国将从供需两方面支持地产市场周期企稳回升。
亚洲:经济有望提速
成为全球增长亮点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表示,如果核心通胀没有显示出回归目标水平的明显迹象,亚洲各国央行可能需要进一步加息。尽管总体通胀放缓,但政策制定者必须“保持警惕”,因为剔除暂时性和不稳定项目的核心指标仍然高于目标水平。
2023年,日本经济将迎来较强复苏,通胀存在超预期上行的压力。日本实行零利率的时间比较长,全球建立在零利率日元之上的市场交易结构比较复杂,零利率日元终结带来的“蝴蝶效应”可能涉及面比预期更广,日本财政、金融市场潜在脆弱性不小。
截至今年1月,印度的核心通胀率连续16个月保持在6%以上,引发了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的呼声。汇丰证券和印度研究资本市场的经济学家表示,随着农村需求的复苏,非正规经济从疫情的低谷中恢复过来,印度经济可能会出现再次通胀,“食品通胀已经面临压力,尤其是谷物和牛奶”。
印度2022年最后两个月CPI降到6%以下,但今年1月又回升至6.5%。印度的商品价格膨胀速度超过了服务业,而核心价格仍处于高位。汇丰银行预计印度央行会将利率从目前的6.5%再提高25个基点。
根据IMF的最新预测,虽然通胀抬头会对亚洲经济复苏构成威胁,但今年亚洲经济增速有望从2022年的3.8%升至4.7%。IMF表示:“这将使亚洲成为迄今为止全球主要地区中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全球经济放缓中的一个亮点。”
澳洲:通胀触顶
收入下滑
澳洲联储在今年2月初,将借款成本提高到10年来的最高水平,因为2022年第四季度该国核心通胀飙升6.9%,超过了此前预期的6.5%。澳洲联储近日发布的2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作出了加息25个基点的决定,反映了通胀触顶和收入下滑的状况。
在澳大利亚,耐用消费品通胀率回升,尤其是服装和汽车。服务业通胀进一步上升,反映出强劲的需求和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压力。电力和天然气价格强劲上涨,部分原因是政府补贴推迟了上一季度的部分涨幅。如今,总体通胀和基础通胀的前景略微下调,反映出澳大利亚政府的能源价格缓解计划已缓解了部分能源成本上涨的预期。
此外,澳大利亚的工资增长也在继续加快。私营部门工资增长在2022年9月比预期更强劲,12月的结果也比之前的预期更强劲,约1/3的私营部门公司报告工资增长超过5%,失业率保持在3.5%左右。工资增长存在上行风险,因为通胀和工资预期可能会走高,但通胀很可能会在几个月后达到顶峰。受益于变好的贸易环境及中国的开放,澳大利亚最近的通胀数据表明,强劲的需求导致某些领域价格上涨。
非洲津巴布韦:
发行金币稳定本币遏制通胀
2022年以来,很多非洲国家经历了幅度很大的通胀。例如,津巴布韦的通胀压力就日益加大,本币汇率出现了大幅波动。为此,津巴布韦央行决定公开向市场发行金币,以遏制本币贬值、降低国内通胀。
自2022年以来,全球食品和能源价格持续飙升,津巴布韦国内食品和能源价格也随之一路上涨。美联储连续激进加息,导致津巴布韦本国货币兑美元汇率大幅贬值,使得津巴布韦国内的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现在10公斤玉米粉价格为8290新津巴布韦元,而2022年此时的价格为929新津巴布韦元,价格相差近9倍。2022年2月底,津巴布韦本币兑美元官方汇率为1241;到了今年2月,津巴布韦本币兑美元官方汇率已经变成了9351,黑市上津巴布韦本币兑美元汇率已经高达12001。
据悉,投放市场的金币正在逐步发挥作用,剧烈波动的本币汇率开始稳定下来。从2022年年末开始,津巴布韦通胀率环比出现下降。
学者:世界可能正进入
波动剧烈的长期通胀期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IMF前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斯·罗格夫近日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文章称,新一轮通胀的成因除了政治问题和国际事件,还有各国央行货币政策及促使这些政策出台的原因。由于担心疫情引发经济衰退,各国政府和央行在近几年十分关注如何启动经济增长。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2020年12月、现任总统拜登在2021年3月签署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向美国经济注入了数万亿美元,却低估了大规模支出与持续超低利率相结合带来的通胀风险,也没有预测出在疫情结束后要花多长时间才能解决供应链问题,直到通胀严重,才开始加息。
如今,战争、疫情和干旱等全球性冲击波正接踵而至,与此同时,在过去20年大部分时间里有助于维持经济长期增长的全球化力量,反而变成了阻碍经济增长的力量。
肯尼斯·罗格夫表示,当商品供不应求,央行在抑制通胀的同时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和失业率升高,从而加重企业和工人的负担,央行必须做出艰难的选择。即使央行为了应对通胀而不得不提高利率,它们独立决策的能力也远不如20年前。
他认为,这次危机打破了人们对“央行政策最终会有利于所有人”的幻想。尽管导致2021年和2022年物价反常上涨的众多直接驱动因素最终将会消散,但长期超低通胀时代不会很快卷土重来。相反,他认为,由于去全球化、政治局势紧张和由绿色能源转型等因素引发的长期供应危机,世界很可能正在进入一个波动剧烈的长期高通胀期。这种通胀率不会是两位数,但会显著高于2%。
许多专家认为,各国政府在全球疫情初起时实施的大规模支出计划几乎从未被外界质疑过。美国民主党在拜登的领导下通过了新的1.9万亿美元刺激计划,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内的许多著名经济学家都为这一行动叫好。
但早在2021年初,萨默斯就开始警告说,将数万亿美元投入一个供应严重受限而需求稍有不足的经济体必然会引发通货膨胀。在疫情暴发后不久,过度需求是推动美国物价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而且长期保持较高的通胀水平还有其他缺点——工资和物价最终会更频繁地调整,从而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且在出现经济严重衰退的时候,央行可能仍会缺乏足够的降息空间。
美联储通过提高利率,拉高了借贷成本,反过来拉低了所有长期资产的价格。更高的利率会抑制借贷行为,鼓励储蓄,压低消费需求。更高的利率还会导致企业重新评估长期投资项目,直接或间接地降低了企业的招聘意愿。美联储还意识到,提高利率对低收入人群、年轻人和出身于历史性弱势群体的工人造成严重打击。
肯尼斯·罗格夫认为,目前的高通胀也有好处,这会使各国政治家再次意识到,不要把又低又平稳的价格水平视为理所当然,央行必须获得实现其核心使命所必需的自由和专业性。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