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形势,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自信
2023-02-16 13:42:14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迎难而上、砥砺前行,推动经济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这为准确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提供了科学指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了今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强调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科学把握。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然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将在一个更加复杂严峻的战略环境中谋求和推动自身发展。从国际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扰动仍然存在,发达经济体激进加息外溢效应继续显现,全球金融市场风险加大,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复苏乏力。大国博弈、地缘冲突加剧全球政治经济风险,乌克兰危机延宕发酵,全球能源和粮食安全问题突出。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外部环境动荡不安、不确定性加大,这些都可能给我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从国内看,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总量性、结构性、周期性矛盾仍然存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居民增收压力较大、消费支出短期内扩大较难,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不小,投资意愿和能力偏弱,世界经济下行叠加保护主义影响,保持出口稳定增长难度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中卡点、堵点仍然较多,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仍然面临较大压力。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面临瓶颈制约。民生领域存在不少短板,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生态环保等方面仍面临不少难题。
在直面困难挑战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和平与发展仍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战略机遇。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发展仍具有良好支撑基础和许多有利条件。
一是政治保障更加有力。党的二十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凝聚了奋进力量,“两个确立”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前进道路上,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我们就一定能够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阻挡。
二是体制优势更加彰显。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发展面临超预期冲击的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表现出抵御风险、应对考验的强大张力,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创新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的政策效应持续显现。今年,随着存量政策效应的持续显现和增量政策的不断发力,将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中国经济这艘巨轮一定能够破浪前行、行稳致远。
三是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我国经济总量稳步提升,2022年占世界经济比重约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741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我国拥有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日益完备的基础设施网络,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新动能加快培育壮大,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增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
四是市场潜力加快释放。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超大规模且最有增长潜力市场,随着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成效显现,消费需求将逐步恢复,消费升级的步伐也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补短板投资力度加大,都会促进有效投资持续较快增长。用足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形成需求和供给的良性互动循环,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必将不断释放。
五是发展动力不断增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效应逐步显现,制度型开放不断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都有助于我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社会预期逐步改善,发展信心稳步增强。今年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0.1%和54.4%,重回荣枯线以上,经济回暖势头强劲。只要把各方面潜力和活力真正激发出来,我国经济发展必将前景广阔、前途光明。
总的来看,我国发展的趋势和主流明显好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危中有机、危可转机。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们要坚定战略自信、精准施策,善于发现和抓住机遇,有力有效应对困难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和整体好转,实现更好发展。
作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