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宏观经济稳定作用的思考
2023-02-06 12:19:54
2023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围绕中心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金融工作进行了部署: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当前,提升企业盈利水平是提振信心、稳增长、稳就业的关键一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其生产、雇佣和投资决策取决于利润,而企业总利润对整体经济有着广泛的影响。利润疲软会带来杠杆率上升、债务违约增加、信贷条件收紧、投资消费需求下降、就业减少。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影响下,2022年我国企业盈利、居民收入放缓,企业、居民杠杆率攀升,市场预期减弱。因此,要从改善企业盈利入手进而提高就业提升居民收入,纲举目张,做好金融工作促进高质量发展。
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提振市场信心
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等,有利于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工作要求。目前,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逆回购、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其中,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由再贷款、再贴现等各类长期性工具和阶段性工具组成。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是能够比较精准地对特定领域或特定群体进行定向支持。宏观层面的企业总利润实际上是由特定的宏观经济资金流动产生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定资金支持能够避免大水漫灌资金空转的弊端,有利于精准支持实体经济改善企业盈利,提振市场信心。预计2023年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地实施,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银行信贷投向扶持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助力经济结构转型、培育新动能、补齐短板的功能,将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
在杠杆率高启、预防性储蓄攀升、消费意愿下降的情况下,相对于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稳增长、稳就业,作用更为直接。据财政部披露,2022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万亿元,相当于为企业等实体经济部门直接增加了等额盈利。财政政策实施的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等措施产生的现金流,也直接或间接地为流动性提供了补充。预计2023年财政政策将进一步“加力提效”。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要求“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国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协调的结合点,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工具吞吐基础货币,能够满足国内外配置人民币安全资产的需求,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长期稳定的流动性。同时,作深国债市场有利于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吸引全球要素资源,促进高质量发展。
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的牵引服务功能,扩大内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据国家发改委数据, 2022年两批次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合计已投放7400亿元,带动各银行累计授信额度超过3.5万亿元,为一大批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增加了资本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扩大有效投资作出部署,释放了固基建、补短板、增强链的积极信号。2023年,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预计将保持较高的投资热度。此外,新基建、新能源和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投资有利于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市场投资潜力将加速释放。为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预计2023年将强化资金要素保障,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加快资金投放使用;完善社会资本投融资合作对接制度,促进社会资本投资渠道拓展和存量资产盘活,有效激发投资活力;在新基建、新能源和数字经济等领域持续加大政策工具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多措并举,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技、产业、金融在循环交接点上的问题为导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应促进资本要素与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的融合发展。加快建立全国性的知识和技术产权评估市场,发展动产抵押贷款,尝试动产支持债券,让技术产权市场和金融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现代要素产权的证券化和资本化,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持续驱动力。全力打造数据与资本高效对接的综合服务平台, 推动数据要素价值资源化、资产化和资本化。发挥资本市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上的资本激励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完善商业银行投贷联动服务模式,吸引更多长期资本投入科技创新中,投入科技产业的发展中,优化金融供给,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坚守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2023年,我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但同时也要看到全球经济将面临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全球经济有衰退之虞,未来不排除来自外部的超预期因素的巨大冲击。应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法制化规范银行制定自救应急计划,规范自救资金来源渠道,降低维稳社会成本,避免道德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大力探索商业银行服务房地产业新模式,摆脱房地产“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经营模式,降低行业系统性风险。2022年四季度发生的债市、理财市场大范围波动、赎回事件反映了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发展定位、市场投研、风险管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应坚持银行聚焦主营业务,加强表外业务管理能力与业务发展相匹配,避免产生新的影子银行交叉风险。特别是要加强中小金融机构公司治理能力建设,杜绝治理不当诱发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