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创新在当下为何如此重要?2023年,我国创新发展将聚焦哪些重点? 详情

创新在当下为何如此重要?2023年,我国创新发展将聚焦哪些重点?

中国经济时报 / 2023-01-09 11:06:34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许多国家不约而同把创新驱动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而在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迫切,任务更加艰巨。

创新在当下为何如此重要?2023年,我国创新发展将聚焦哪些重点?
 
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在此背景下,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熊鸿儒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来看,2023年我国经济将总体回升并有望向潜在增长速度回归。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将加快由数量型扩张向效率型增长转型,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将具有决定性意义。
 
“这需要从三方面来理解。”熊鸿儒指出,第一,要以创新驱动发展。从当前国内外形势来看,我国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的关键一招是向创新要动力、向科技要潜力。紧紧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的任务十分紧迫,这既需要从更大范围和更广群体中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也需要在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上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竞争新优势。
 
第二,要以创新保障安全。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调整的今天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将成为我国能否有效应对和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根本。“今天我们在一些领域遭遇的‘卡脖子’问题,短期看是如何补短板,中长期看就是如何夯实发展的安全根基。”熊鸿儒说,要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必须在国计民生和重大战略性领域加快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第三,要以创新加速转型。从一些重要的科技产出和创新实力指标看,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科技大国和创新大国,但离世界领先的科技强国和全球创新中心仍有明显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眼下我们看得到的诸如效率、质量等方面的差距,还有很多我们不一定有充分认识但却极为关键的差距。同时,我们还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的科技创新正在经历从追赶型发展模式向引领型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过程之中。”熊鸿儒解释说,这种转变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顺利“过渡”的,其本质上是整个创新体系的转型,是系统性的能级跃迁。历史经验表明,这种转型是极为不易的,所以还必须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加速这种转型。
 
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对‘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的任务部署,凸显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最新精神。”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姜江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以科技政策自立自强为核心,特别强调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这既是应对我国综合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迫切要求弥补基础研究水平偏低、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偏弱等短板的有力举措,也是应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科技产业逆全球化趋势抬头的重要措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科技自立自强一揽子政策精神的延续。
 
2023年,科技自立自强还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
 
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是指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解决国家发展和安全重大问题的技术。
 
熊鸿儒表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科技领域面向“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其核心就是在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上,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有系统性地培育壮大支撑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国家队”。
 
“从历史的经验可以看出,重大科技成果突破,往往都在前沿高技术领域,这是科技创新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梁正表示,而且这些重大科技项目往往需要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和工程去带动,例如核能最早诞生于二战,互联网技术和芯片诞生在美苏竞争中,出发点都是从国家利益或者安全的角度。整体来看,国家战略规划和工程项目为我国重大核心技术的突破提供了坚实基础。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
 
近几年受多重因素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遇到挑战。2023年,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至关重要。
 
熊鸿儒表示,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需要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着力“补短板”。补短板不能只停留在“打补丁”或“堵漏洞”的层次上,还要更加注重系统性、基础性。简言之,不仅要解“燃眉之急”,还要能“未雨绸缪”。另一方面,加快“锻长板”。要注重抢抓机遇、前瞻布局,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潜力,全力支持更多敢于参与科技前沿竞争的创新型企业家发挥更大作用。
 
姜江表示,要瞄准当前最掣肘我们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薄弱环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调动科技、产业、金融各方力量,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集中力量攻坚克难。这一点,也是贯穿“十四五”全周期乃至未来中长期科技创新政策、产业政策的重点。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