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会“报复性”反弹吗? 详情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会“报复性”反弹吗?

2023-01-04 16:02:23
在辞旧迎新之际,直新闻推出跨年特辑——《处变之时 我们同行》。诚邀各领域专家学者、媒体人,检视2022,展望2023。
 
对于2023年全球经济而言,最大的确定性因素是中国经济恢复较高增长。笔者估计,2023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将在6%左右,虽比过去20年的平均增长值低,但与2022年相比,对低迷中的世界经济贡献率将超过30%,再次成为最大引擎。
 
必须指出的是,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高增长时代已经结束,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放缓到4.5%左右,加之2022年低增长留存的基数效应,即恢复性增长约2个百分点。笔者基于如下三点理由认为,2023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应能实现6%,对一个规模超120万亿人民币的经济体来说,这一增速已经非常不错。
 
首先,市场自我修复能力和基数效应具备。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感染率呈暴发性上升,且冲击力与影响开始弱化,群体免疫屏障曙光初露,市场信心开始恢复,投资与消费渐渐活跃,这给中国经济尽早恢复发展带来积极效应。
 
2023年的中国经济复苏将主要靠内需拉动,净出口作用从2022年第三季度已经开始减弱,2023年将延续这一态势,2021年那样的强劲反弹场景也不会再现。因为,2023年第一季度尚处于第二波感染高峰期,且北方地区仍处于冬季低温下,阳性感染者需要更长恢复期,全国全面恢复市场活力有困难,经济只能得以企稳回暖。
 
从第二季度开始,经济复苏步伐会明显加快,这一势头能持续至整个下半年。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居民消费、餐饮旅游、体育娱乐、航空运输等服务业将出现恢复性高增长,第三产业将再次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最大引擎。第二产业中的房地产业在持续收缩两年后亦将迎来政策支持下止跌回升,尤其是刚需与改善性需求会拉动房地产市场渐渐恢复,由此促进上中下游-建材基建、家装家具、汽车家电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另外,2022年因疫情反复,中国经济增长大大低于预期,但也从客观上给2023年经济发展留出一个发展空间。故此,只要中国经济恢复正常发展,基数效应应该为2023年的经济增长贡献2个百分点左右的支撑。
 
第二,政策会继续发力。2022年,由于疫情多次反复,政府已出台的大部分政策未能真正实施。尤其是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结构优化政策等,均无法兑现,未能实施并发挥作用。这些方针政策应会在2023年进一步延续、优化,并推进执行,政策效应将在2023年持续显现。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23年将根据实际需要陆续出台新政策、新措施,包括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等五大政策。2023年,财金政策的重心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通过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制度政策的重心将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针对社会上对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政府层面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
 
可以预见,在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的协同发力作用下,2023年的政策力度将远超2022年,将积极促进经济实现恢复性较高增长。政府将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真正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切实尊重市场规律,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国际上,政府将主动对照相关规则、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
 
第三,经济增量会有靓丽变化。据IMF估计,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3%,GDP规模为123万亿元人民币。这与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的估计接近。他认为,2022年,我国经济增长与年初的预期目标存在差距,但其他多项指标都较好完成,预计经济总量超过120万亿元。笔者估计,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将明显下滑,而我国经济可能呈总体性恢复增长,从而形成一个独立于全球的亮丽向上运行的行情。
 
IMF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4.44%,GDP规模为129.998万亿元人民币。但笔者估计,只要中国经济恢复正常发展,在2022年的低基数作用下,2023年GDP规模会明显反弹。2023年的我国GDP增量或再次呈爆发式飚升,估计超过十万亿人民币,名义GDP或接近135万亿元人民币,因为2023年的物价指数(CPI)估计为涨到3%以上。毫无疑问,2023年的中国经济将在全球经济低迷困境下呈现一片独立行情,重新成为世界经济的最大引擎。
 
然而,我们必须克服自身存在的诸多弊端。只要坚持宏观政策的可预期性、市场化改革的决心和制度性开放的诚意等,中国经济定能在高质量发展中再启航。
 
作者丨陈凤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