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国际货币具有哪些职能,怎么看货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 详情

国际货币具有哪些职能,怎么看货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

经济日报 / 2023-01-03 14:00:05
国际货币具有哪些职能,怎么看货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高海红表示:货币国际化并没有理论定义,也没有官方界定。根据2018年出版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版),如果一种货币能够在跨境交易中用于价值储藏、交换媒介和计价单位这三项功能,该货币就具备了国际货币功能。在现实中,货币国际化更体现为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概述为一种货币的使用超出国界,在发行国境外可以同时被本国居民或非本国居民使用和持有,伴随使用和持有程度的提高,这一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也随之提高。
 
在实际交易中,国际货币的职能划分存在相互交织的情形。比如,在贸易结算中,若出口商在签署合约时用的是一种货币,但在执行合约进行交割时使用另一种货币,在这种情况下交易媒介和计价单位的功能便难以区分。需要指出的是,以货币功能对国际货币进行界定并不严谨,但却可以作为评估货币国际使用程度的参考指标。例如中国人民银行编制了货币国际化指数,按照支付货币、投资货币、融资货币和储备货币四项指标,跟踪世界主要货币的国际化程度。
 
美元作为主权国家发行的信用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从具体职能看,美元是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的主要储备货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22年二季度,成员国官方外汇储备中美元的比重为59.5%。美元也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活动中使用最多的货币,根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统计,2022年7月,美元在全球支付体系中所占比重为41.2%,位居全球第一。同时,在全球外汇市场上有近一半的交易对手货币是美元。美元还是全球跨境银行借贷和全球负债证券发行的主要货币,在一些国家汇率制度安排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一些国家将本国货币钉住美元,目的是保持本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性。作为美元发行人,美联储通过美元互换安排行使最后贷款人的职能,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欧元是继美元后的第二大国际货币。得益于欧洲统一大市场,欧元的使用主要在欧元区,其在欧元区外围国家之间也较多普及。日元和英镑也是重要的国际货币,尽管在各项职能中所占的比重都远低于美元和欧元。人民币于2016年加入特别提款权,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可的国际储备货币。2022年二季度,官方持有人民币外汇储备的比重为2.9%,较2016年四季度首次发布人民币数据时的1.08%有所提升。
 
国际货币各职能的形成通常是从贸易支付起步,逐渐扩展至投资领域,再延伸至融资功能,最后成为储备货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一系列条件,一国经济规模、中央银行公信力、货币内在价值稳定性、货币可兑换性、深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实力决定货币的国际地位。
 
从历史角度考察货币国际化具有借鉴性。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实力的一系列变化为美元成为国际货币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进一步稳固了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制度设计上确立了美元储备地位,美元作为唯一的法币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伴随全球金融一体化发展,美元凭借美国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法治保障和体制因素,进一步扩展了其贸易计价和金融交易的职能。更重要的是,美元成为国际投资者的安全资产,在金融动荡和地缘政治紧张时期,美元作为避险货币的功能十分强大。
 
货币国际化会带来相应的收益。贸易企业使用本币计价和结算会降低相应的汇率风险。货币国际使用也可以提高本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因为金融机构获取本币资产比获得外币资产更容易。货币国际化有助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伴随国际业务的不断扩大,本币金融工具和市场也得到发展。货币国际化还有助于货币当局向外部世界收取铸币税。铸币税的原本定义是货币发行国获取的货币面值和货币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其扩展含义包括以货币增发的形式向世界其他国家收通胀税。例如美国凭借美元独特的储备地位以低成本向全球借债,过度发债获取安全溢价,利用美元在全球支付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以金融制裁达到其政治目的。
 
当然,货币国际化并非没有成本。由于货币国际使用要求资本项目开放以及货币的充分可兑换性,在国内金融机构缺乏竞争力、国内金融市场发育不足以及存在金融体系脆弱性条件下,过快金融开放会加大资本流动的压力,从而对金融稳定形成不利影响。货币国际化会改变国际货币体系格局。新货币的出现对现有国际货币的地位或形成竞争,或构成互补,但在新旧格局转换时期通常伴随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
 
作者:高海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