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22-12-23 16:33:51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个特征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显著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充分认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个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的深刻内涵、现实挑战、实践路径,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一重要论断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又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的诠释。新时代10年的伟大成就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重要条件。
(一)马克思恩格斯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了科学构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揭露资本主义剥削本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作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构想。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过“共同富裕”的概念,但是其经典著作中贯穿着“共同富裕”的思想。
首先,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阐释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并进一步指出,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
其次,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以公有制的确立为重要保障。资本主义社会“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却未能实现共同富裕,究其原因就在于私有制导致两极分化。为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消灭私有制,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确立公有制,唯有如此才能“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
最后,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以所有人的富裕为最终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里少数资本家富裕而多数无产者贫困现象的基础上,科学构想了共同富裕是所有人的富裕。正如恩格斯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二)中国共产党人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行了不懈探索。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行了不懈探索,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旨归的奋斗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先后进行了多次土地改革,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同时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成功地取得了革命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在农业、工业等方面采取系列措施来全力恢复国民经济,为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还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先富带后富”战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探索实践中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此,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采取精准扶贫措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探索实践中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了关键步伐。
(三)新时代的成就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重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重要条件。在物质基础方面,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上升到18.5%,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得到巩固提升,同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加到81000元,形成超过4亿人的世界最大中等收入群体。在精神文化方面,人民的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在民生事业方面,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方位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的成效于2020年底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重在缩小发展差距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全面分析了新时代1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了我国面临的困难,包括“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等,这构成了新发展阶段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
加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在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同时,城乡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城乡居民收入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总体来看,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仍然较大。虽然1979—202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7%和7.6%,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额远远超过农村居民,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仍高达2.50。二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仍然较大。就医疗条件而言,虽然城镇、农村医疗卫生条件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均在不断改善,但在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注册护士等方面城镇始终较农村要多。就教育资源而言,1978—2020年我国城乡教育事业都得到快速发展,但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义务教育阶段城镇地区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仍然高出农村地区。
持续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来看,我国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发展差距仍然较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可知,2012—2021年我国东部地区生产总值每年都是遥遥领先,比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生产总值总和还要多,并且逐年增加值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其中,2021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生产总值的2.36倍、2.47倍、10.63倍。二是城市群发展差距仍然较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21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2021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依然最高,分别是京津冀、珠三角核心区地区生产总值的2.86倍、2.74倍,并且其差距较上一年均有所扩大。三是同一区域内部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以四川省为例,根据《2021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2021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依然最高,分别是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的3.76倍、4.0倍、10.8倍和36.7倍。
奋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提高国民收入创造了重要条件。同时,日益完善的分配制度为缩小收入差距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总体来看,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基尼系数仍然在高位徘徊。1978—2020年我国基尼系数呈波动上升后逐渐趋稳的发展趋势,最近几年一直在0.4—0.5之间徘徊。二是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差距仍然较大。以2021年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为例,最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最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十倍。三是不同区域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就2020年农村而言,东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为21286.0元,而西部地区最低,仅有14110.8元;就2020年城镇而言,同样是东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分别是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8倍、1.38倍、1.46倍。
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采取针对性举措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一是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有利于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包容等问题,是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致涵盖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二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其五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是当下的基本遵循,需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二是坚持完善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分配决定于生产,又反作用于生产,“而最能促进生产的是能使一切社会成员尽可能全面地发展、保持和施展自己能力的那种分配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我们高度重视发展,是因为发展是做好做大“蛋糕”的前提,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我们也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好增长和分配的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对此,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以此来改善收入和分配格局,不断缩小收入差距,逐步促进共同富裕。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总的思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为此,我们就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一,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其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断增强人民致富本领、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其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其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本文系吉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理论、机制与路径研究”(2022WZD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蒋永穆 谢强 分别是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