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行政区视角下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详情

行政区视角下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2022-11-20 11:24:05
按照“十四五”规划的部署和我国科技创新的区域布局,我国将要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等分层次的创新格局。毫无疑问,分别对应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北京、上海、粤港澳集聚了全国最强的科技资源和政策资源,合肥作为后起之秀已经在国家科技创新层面走在其他省会城市的前列,均将在未来五年的高质量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关键引领和支撑作用。
 
(一)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着我国最密集的科技资源,肩负着攀升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重任
 
1、北京
 
北京是我国科技基础最为雄厚、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主体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拥有90多所大学,1000多所科研院所和近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28家,每天设立的科技型企业超过300家,在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中居于突出地位。“十三五”期间,科技部在重大专项领域支持北京近600个项目,财政资金达170多亿元;通过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了北京1980个项目,财政经费400多亿元。
 
今年年初,科技部、北京市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院等21个部门共同谋划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提出《“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形成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设计和安排。该计划提出,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形成国际人才的高地,切实支撑我国建设科技强国。
 
该计划提出了“六大工程”,代表了北京在未来五年的科技政策重点:一是实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建工程。加速国家实验室培育建设,推进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发展,加速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形成战略科技力量。二是实施重点跨越工程。聚焦战略长板,推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优势领域率先占据制高点;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集成电路产研一体,关键新材料、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仪器设备等方向突破瓶颈。三是实施创新范式优化工程。加快建设集成电路试验线平台,搭建未来智能系统、区块链、车联网等领域平台,加速创新范式转变,切实解决基础研究与产业脱节问题。四是实施“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联动工程。以智慧城市为核心,加快布局全域应用场景建设,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智能制造、大健康和绿色智慧能源领域,构建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五是实施京津冀产业驱动工程。支持北京企业参与津冀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京津冀产业合作新平台。六是实施创新生态提升工程。加快形成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进一步优化科研环境和创新文化氛围,加快打造公平、公正、便利的创新环境。
 
北京市提出要强化国家实验室创新引领,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围绕生命、信息、能源等基础前沿、重大战略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跨学科、大协同和全链条创新攻关,打造原始创新突破的关键力量。研究谋划物质、空天、人工智能等优势领域国家实验室。积极创新运行管理机制,在资源整合、人员管理激励、科研任务组织、经费投入和绩效评价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推动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落地布局。建设成果转化服务综合体,打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绿色通道,构建测试验证、资金支持、落地空间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务。还提出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包括网络信息、生命健康、能源安全、集成电路、新材料、智能机器人、航空发动机、5G和通信等重点领域,将组织开展集成电路产研一体突破、关键新材料及器件卡脖子技术攻关、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仪器设备领域攻关。
 
2、上海
 
早在2016年,国务院就批准《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提出到2030年,着力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在服务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科技合作与竞争中发挥枢纽作用,为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作出更大贡献,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最终要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与我国经济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全球创新城市。
 
“十三五”时期,上海已经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4.1%左右,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0件左右,大飞机、蛟龙号深潜器等重大创新成果问世,上海光源等一批大科学设施建成。今年5月,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上下更大功夫,抓“风口”、抓“自主”、抓“绿色”,抢占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制高点,持续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上海市“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强重大战略领域前瞻布局。围绕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持续推进脑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纳米科学与变革性材料、合成科学与生命创制等领域研究,积极承接和参与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科技重大任务。部署新一代网络、未来计算等战略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进硬X射线、上海光源二期、海底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一代光源预研等项目落地上海,建设一批面向产业发展的创新基础设施,力争总体建成强大的光子领域大科学设施集群、率先构建完整的生命领域大科学设施集群。
 
3、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粤港澳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与北京、上海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全球金融中心+全球制造业中心+全球商贸中心+全球创新高地”的巨大优势,大湾区产业链条完善,配套产业齐全,还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链中端资源,香港、广州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链前端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专利成果,深圳已是国际科创成果的孵化基地,香港可提供广阔的投融资平台,珠三角有强大的制造业能力,这些都让大湾区拥有广阔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重点政策包括: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在大湾区布局建设。向港澳有序开放国家在广东建设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
 
(二)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承担着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代表的战略科技力量
 
1、北京怀柔
 
北京怀柔将聚焦材料与能源、材料与生命、生命与智能、能源与智能等交叉融合领域,完善重大科技研发平台布局,全面完成13个交叉研究平台和11个科教基础设施建。探索成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盟,推进跨学科、跨领域、跨主体和跨区域创新要素整合联动,形成高度开放、密切合作的协同创新网络。加快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投运。聚依托设施集群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动重要学科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完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合作联盟机制,构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网络。
 
2、上海张江
 
2016年和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两年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均对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出要求:“要集中力量把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好,把体现国家战略的大科学装置、大科学研究中心和各方面资源聚集到张江,迅速做实做强,做出影响”;“要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提升(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在基础研究领域做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要求把“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上海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举措和核心任务”。
 
张江科学城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上海市“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把张江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科学城。主要举措包括持续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能级科研机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等创新资源要素向张江集聚,加快张江科学城扩区提质、完善功能,不断增强科学策源、技术发源、产业引领等核心功能。率先构建符合创新规律的科技制度体系,深化张江科学城和陆家嘴金融城双城联动,进一步打响张江科创品牌,支持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论坛等活动在张江科学城举办,努力建设成为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国际一流科学城。持续发挥张江高新区产业载体功能,统筹资源配置,完善服务机制,提升创新创业生态能级。
 
3、粤港澳大湾区
 
深圳将在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挥关键作用。中央印发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指出,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深圳将建设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探索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和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夯实产业安全基础,创建在未来通信高端器件、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
 
广州正在努力将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广州市政策含金量比较高,支持力度较大。广州提出,南沙科学城要构建高端原始创新体系,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原始创新前瞻布局,增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支持南沙科学城和明珠科学园建设,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点围绕海洋、空天等领域,集中布局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经国家、省、市立项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按市扶持标准给予1:1配套资金支持。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推动一批符合本区产业发展研究方向且具有重大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的科研平台落地,给予每个平台最高2亿元的资金支持。
 
4、安徽合肥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于2017年1月10日正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联合批复,成为继上海之后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根据建设方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和变革性技术研究。按照组建方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建立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推动设施建设与交叉前沿深度融合,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网络,探索实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组织管理新体系。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装置集群核心区的新园区将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研究设施、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立体探测研究设施等新装置。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瞄准四个研究院和一个交叉平台。一是能源研究院。聚焦磁约束聚变能源发展、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二次能源的储存输配、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等方向,布局“1+4”研究中心,创建国家级能源研究平台。二是人工智能研究院。聚焦脑认知、类脑智能、计算智能、芯片与系统、科技伦理等方向,布局建设“一院多中心”,争创国家级人工智能研究平台,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三是大健康研究院。聚焦生命科学、人口健康、疾病防治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布局“8+1+N”研究平台,形成覆盖科学发现、技术研发、临床试验、示范应用等全链条融通发展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四是环境研究院。以环境科学、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先进环境技术产业为主线,实现“环境问题认知—环境技术研发—环境产业发展”多方位全链条融通发展。五是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建设医学前沿科学和计算智能等中科院科教基础设施,新建高速磁悬浮及超导技术创新中心、高端测量仪器交叉研究中心、中国脑计划合肥中心、陶铝新材料研究院等50个左右前沿交叉研究平台。
 
(三)以省会或中心城市为主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力量的后备梯队
 
目前,我国层面对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合肥之外的地区正在抓紧布局。比如,昆明市出台《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2017-2030年)》《关于加速昆明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按照苗圃、高企、规上高企、上市企业(龙头)四个阶段为培养梯度,对全市科技型企业形成阶梯式高企培育成长体系。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基础,以细胞技术、工业大麻、大数据、区块链、ARVR等先进技术为目标。突出大健康、大数据、新材料三个领域储备新技术,打造新产业。长株潭正在联合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三市科技部门签署《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科技合作协议》,从共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共同打造湘江湾科创走廊、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机制和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机制等五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