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局下的中国经济与中欧经贸发展
综合开发研究院 / 2022-09-13 15:14:07
近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欧洲咨询联盟-安博思联合举办“中国经济与中欧合作新未来”国际论坛。会议重点围绕全球变局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中欧供应链稳定,以及未来中欧经贸合作面临的“危”与“机”展开研讨。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中国经济50人成员、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宋嵘、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龚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杨杭军等专家出席论坛并发言。
一、全球变局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全球不确定性挑战增多。与会专家认为,尽管地缘政治危机、新冠疫情、中美贸易冲突等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并未改变。
(一)中国经济总体复苏趋势依然可期
一是2022年上半年中国出口保持高增长。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前7个月的进出口总值为23.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4%。二是尽管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继续扩大,政府负债率依然有增长空间。三是通胀总体可控,不存在能源和粮食危机。四是人民币汇率仍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五是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良好,特别是新能源等相关行业表现突出。六是传统能源行业也有不错的表现。在此期间,某些行业和企业通过重组来解决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这将有助于优化供给侧结构。
因此,应对长期中国经济增长保持谨慎和乐观。尽管从中短期看来,疫情对中国经济依然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疫苗和治疗药物进一步发展和优化,政策也将会逐渐变化和调整,未来将有3-6个月的过渡期。
(二)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从整体来看,中国经济依然维持向好的势头,但不确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其中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反复,使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例如,当前中国经济有所放缓,市场对流动性需求较弱。2021年社会融资增长18%,银行贷款增长不到2%,资本市场中政府债券供给比例较高。目前起到反映未来预期作用的股市相较年初有所低迷。同时,房地产表现不佳导致地方土地拍卖量减少,地方政府税收下降、财政赤字进一步加大。
(三)推动中国经济复苏的相关建议
一是鉴于现行的货币政策有效性不足,央行将保持降息方针。经济刺激将依赖财政政策,应当继续加大政府开支,特别是在基建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资。二是加大重大科技创新和研发领域的投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三是通过及时调整增长模式,实现债务率及经济增速平衡,从根本上增强风险抵御能力,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二、全球供应链面临的挑战与中欧应对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和出口国,与欧洲已经形成紧密的供应链、产业链关系。但新冠疫情、俄乌冲突、中美贸易摩擦、极端天气等事件给稳定和畅通中欧供应链带来冲击。与会专家建议,应客观分析目前中欧供应链面临的问题与风险,并因类施策。
(一)全球供应链困局对中欧供应链稳定的影响
具体而言,从海运通道来看,主要港口拥堵及大罢工导致大量集装箱滞港,交付周期无法保障。尤其俄乌冲突几乎中断了黑海之间的海路运输通道,并拉高了运费。从空运通道来看,世界乱局和新冠疫情进一步推高了航空物流服务成本,并导致航班停航、延误、运力下降等问题频发。从铁路通道来看,中欧班列受地缘政治影响,货量和运价大幅波动。受各种因素叠加的影响,中欧产业链供应链将进入中长期调整期,制造类型企业将更加重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对全球范围的“端对端”交付和全球供应链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与此同时,疫情导致欧盟内部更为关注对华供应链的依赖问题,尤其在医疗物资供应、医疗设备和活性原料药生产方面。从增强战略自主性出发,预计欧盟及成员国将加强对化工、制药、汽车、飞机、铁路等欧洲产业的扶持,部分在华供应链存在迁回欧洲的可能,也可以说是寻求一种可替代性的安全缓冲。但从经济角度来看,鉴于中欧之间密切的经贸联系,欧盟对供应链进行重组仍需要考虑现实的可行性。
(二)中欧之间需要对话协商以应对供应链难题
为突破上述“瓶颈”问题,中欧双方应在各个层面增进互信、加强沟通,为中欧乃至全球供应链安全进一步注入“稳定剂”。例如在海运通道方面,可以通过加强信息共享和共同参与市场规则和行业规范的制定、促进运营体系数字化能力建设、强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等方式调整和规划海运运力。在航空通道方面,应引导中欧航线布局与制造业需求对接,进一步完善中欧之间物流枢纽布局,提升航空运力资源掌控能力,共同构建中欧之间空运通道全链路服务能力。在铁路通道方面,通过建立政府间合作机制、构建班列上下游绿色安全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支持中欧班列相关企业加强对接,实现中欧班列与沿线国家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稳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此外,积极发展多式联运也是打造中欧韧性供应链的有效对策。
三、欧洲企业在华投资现状与中欧经贸合作展望
自2021年以来,尽管中欧经贸伙伴关系由于意识形态、人权等问题出现波折,但欧洲企业并没有像外界担心的那样撤离中国市场。与会专家强调,当前中欧关系饱受考验,但双方企业仍在寻找办法以应对潜在的脱钩风险,中欧经贸合作的基本盘依然稳固。
(一)欧洲跨国企业在华投资仍面临不确定性
今年上半年,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总额3.23万亿元,增长8.9%,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3.7%。中国对欧盟出口2.14万亿元,增长19.7%。欧盟对华投资则同比增长15%,宝马、奥迪、空客等欧洲企业继续在中国扩大业务,中欧间经济合作仍然密切。据一项针对欧洲企业在华发展计划的调查中发现,19%的在华欧洲企业表示扩大了现有生产业务规模,65%表示维持了生产业务规模,15%表示缩减了生产业务规模,仅有不到1%的在华欧洲企业表示关闭了现有生产业务。这也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韧性以及国内大市场对欧洲跨国公司仍保持有较大的吸引力。
但与此同时,据部分中国欧盟商会会员企业反映,其未来在华投资仍面临一些不确定性。例如,针对2021年在华企业面临的挑战中,新冠疫情蔓延、中国经济放缓、商业环境政治化、监管壁垒增加这几项名列前几位。对于大多数欧洲企业而言,中国仍然至关重要。它既是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出口国,又是强大的工业生产基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可低估,但一个更加稳定的整体框架,以及更加高效、开放、透明的政策环境仍是许多欧洲在华企业关心的重要议题。
(二)中欧合作应考虑减少政治干扰,做大共同市场
针对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主义,与会专家也认为,当前自由贸易逐渐和国家安全联系在一起,这违背了自由贸易的原则。过往英德、英美贸易竞争历史经验也证明,任何阻挠自由贸易发展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只会减缓自由贸易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利于各国的共赢发展。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贸易国,贸易额占全球总量的16%。如果跨国企业不在中国进行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不仅将失去中国市场和发展机遇,也会丧失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在华跨国企业必须在保持国际竞争力和应对政治压力之间需求平衡。
从近年来欧盟对华政策的内容来看,“脱钩”在欧盟政策界与产业界都尚未成为共识,这也不符合欧盟所倡导的自由贸易原则。在对华经贸合作方面,欧盟更强调“对等”。新冠疫情暴发后,欧盟开始强调降低在战略性领域的对华依赖,进一步加强关键领域的供应链多元化,并保持对中国在欧投资的防范,但对华脱钩并不是欧盟政策目标。因此,在竞争的同时不排斥合作将是欧盟对华政策的主要方向。未来中欧双方应考虑怎么样做大共同市场,并实现“利益对接”。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