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宏观调控有哪些目标要求,又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该如何应对?
2022-09-02 14:55:18
2022年宏观调控有更加多元和更高的目标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为20大召开创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去年下半年经济增速较快下滑,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在这种环境下既要坚持高质量增长,又要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速,要求是比较高的。
2022年的宏观调控中还存在较多的两难选择。首先是同时面临长期目标、短期经济调控和风险处置,这三者有不同逻辑,本质上是要平衡“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对宏观调控而言,就是要区分正常环境、转型变革时期和危机时期,坚守不同调控理念,采用不同调控框架,保证合理衔接。
其次是需求调控存在诸多两难选择。如货币政策,在预期较弱环境下,货币政策“易拉难松”。货币政策还要同时应对“供给冲击”和“需求收缩”,前者要求货币政策稳定甚至必要时收缩,后者要求货币政策宽松。美国是通过不断的“喊话”进行预期管理,通过“多说少做”,“小步慢走”实现平衡的,在财政救助等导致需求偏热后,货币政策计划加速缩表加息。我国也注重预期管理,但不得不借助带有一定财政功能的结构性工具平衡,同时还在粮食、能源、重要原材料安全框架下,通过行政、数量和价格等手段“保供稳价”。此外,当前中美经济周期、政策选择有差异,“以我为主”货币政策不得不兼顾美国政策可能的外溢影响,特别是可能引发的资产市场调整、汇率波动以及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和跨境资金流动等。货币政策还深受房地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行业监管的影响。行业监管强化了微观主体约束避免货币宽松引发泡沫,但也影响了信用创造的能力,需避免“信贷塌方”。又如财政政策,既要实现短期“有效”,又要保证长期可持续性,更面临土地收入下降引发的资金缺口,不得不更强调精准和结构性。
政策有效性还面临经济运行机制和微观主体行为模式改变的挑战。经济调控总有一些预设,如潜在增速、经济内在弹性、微观主体行为特征等。但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持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微观主体市场环境和激励约束机制发生变化,行为模式也深刻改变。这些都影响了政策的传导机制,改变宏观模型的参数,使得调控效果具有不确定性。
当前的经济系统是转型变革时期的复杂系统,出现了自组织、涌现等特征,机械式调控的有效性下降,需越来越重视个体的成长,规则和生态。但显然我们对生命系统的了解和认知极其有限,远没有形成共识和理论,也没有建立于此相应的政策框架,这不利于市场形成共识性预期,也不利于宏观调控。
作者:陈道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