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十大趋势与应对策略
泛华集团 / 2022-07-19 10:21:40
告别2021年,迈进2022年。全球经济进入新冠常态化第二年。中国经济先于其他国家,从疫情影响中复苏。但外部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疫情蔓延和各国控制疫情的措施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等活动,打破了现行全球产业链的正常运转。加之中美关系近两年遭遇一定的困难,“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我国被迫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大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内需拉动战略,同时积极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中国。展望2022年,主要包括以下十大发展趋势。
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成发展主旋律
工业文明在不到人类历史万分之一的时间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的总和还要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成果,但是作为一种轻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形态,高度依赖高碳资源、依赖“资源—产品—污染物”单向流动线性经济,导致我国许多区域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严重威胁人类生态安全。党的十八大后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历史任务,是顺应国际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潮流、实现科学发展作出的必然选择。为此,必须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并以“双碳”战略为战略目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类生活形态、自然环境、物质世界关系的系统化重组再造。
在区域发展各地应需积极创新EOD模式,通过生态修复、环境治理、海绵城市、生态水网、绿色能源系统等重塑区域生态基底和生态系统,并按照集约化的理念,进行土地综合利用,基础设施改造,营造绿色发展空间,构建一个区域的生态系统,通过生态资源产品化、生态功能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方式,实现区域绿色发展。
同时也应并积极融合数字化趋势,打造数字生态(EIM)治理平台,运用先进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和空间信息等先进技术与理念,依托“生态云”平台,通过环境物联网系统动态监控项目区内的水、土、气、声、风等多个环境要素,打造水生态、土壤生态环境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监管系统,实现对土壤、水域重点监管企业的实时、可视化智慧监管,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全生命周期的“云端”联动监管,以及地下水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智能研判、精准管控,助推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实现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智慧治污,实现数字生态治理。
产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动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单列成篇,提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如何以数字化驱动城市产业创新升级、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的命题。
各地方可以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构建创新设计平台、数字协同平台、科创平台、产业教育平台、金融创新平台组成的产业育城运营平台,打造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孵化器、连接器和加速器。并以数字资产为基础,以平台为核心,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形成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智能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重塑地方产业生态,参与全国甚至全球的产业价值链竞争。
“新基建”、“新城建”构筑全要素智慧城市
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基建”悄然走红,正成为催生数字经济新产业形态的“催化剂”。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印发指导意见,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下称“新城建”)。此背景下数字化正在向城市的全过程、全要素和全场景渗透,城市的天、地、空,及人、事、物和空间、生态等全要素正实现在线化网络化连接;触发一系列的数字应用场景创新,无论从城市建设运营、社区管理、园区招商运营及人们的生活和出行模式都将发生颠覆性的变革。
有别于上一轮的“城市+信息化”,而是一场全要素智慧城市变革,它是城市的数字化和数字化的城市的有机结合,更是以数字为驱动、以产业为动能、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的“新四化”的高度融合。包括三层结构:
一是打造城市数字基建。形成支撑城市经济社会运行的泛在服务载体,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实施打破传统智慧城市的“信息烟囱”、“数据孤岛”;并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升级,促进新旧基础设施的高效连接、不断融合、叠加,为城市未来经济发展提供高经济性、高可用性、高可靠性的基础支撑。
二是数字孪生平台。通过BIM+3DGIS+IOT+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时空一体化云平台,形成对天地空一体化的全息信息数据、城市全过程、全场景、全参与方的数据,及地理信息数据、规划数据、运营管理数据、产业数据、生态环境能源数据等数据、人的行为数字轨迹等集成,形成“城市数字孪生模型”。数字虚体与物理实体实现相互映射,就变成了一个赋能城市(园区)的规划、建设、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城市数字基座”。
三是智慧城市应用。数字孪生平台将改变城市传统的规划模式,推动城市建设模式更加绿色低碳、智能、合理,也推动着新的产业模式的形成壮大,实现智慧规划、智慧建设、智慧管理、产业智慧运营等全生命周期应用服务。
数智加码,推动“中国建造”升级
2020年住建管理部门等十三部委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住建部等九部委印发《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打造“中国建造”,这为和“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同样重要的“中国建造”提出了新的转型要求。
建筑业作为典型的离散制造模式,从一张图纸到一栋建筑的完成需要经过勘察设计,原材料准备与生产和现场的施工装配等诸多环节,各自都是在自己的标准规范之下独立完成。虽然近几年在大力推动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有关工作,但设计单位,生产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监管机构各谈各的BIM和信息化,没有站在全产业链协同和建立产业生态的层面谈BIM和信息化,导致整个行业的BIM应用不落地,信息化比较虚。
建筑业应从重构产业生态的角度来谈数字化转型,针对行业痛点和企业难点入手,重构产业生态体系,建立针对广大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赋能平台来实现智能制造与智能建造有机融合,促进建筑业的转型与产业革命。围绕行业占主流的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来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比如在装饰装修行业中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没有能力实现信息化、数字化,需要一个服务行业的公共数字化赋能平台,来推动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然后实现整个行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实现商业生态重构和利益重新分配。而在建筑施工行业,需要积极打造设计生产协同平台、数字工程建设平台、智慧项目管理平台,发展数字化全过程咨询,围绕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打造数字工程,实现智能建造。
城市更新撬动十万亿内需空间
在过去几十年,我国的城镇化高速推进,用二三十年的时间创造了西方二三百年的成就,但也存在一系列系统性的问题:城市蔓延式发展,“摊大饼”式扩张,导致城市土地等资源利用率不高、空间组织不合理,城市治理水平、社区运营水平不够;同时许多城市还存在宜居性、包容性不足,人居环境质量不高等问题,再加上早期城镇化一批小区已普遍存在房屋陈旧、环境恶化、布局混乱、配套设施老化等问题。当城市“老了”“病了”,城市更新,不失为一剂良方! 同时城市更新也将成为我国内需拉动的重要市场,初步估计有10万亿的市场容量。自2020年11月18日18日,住建部发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来,各地都出台了相关的城市更新计划。
城市更新远非简单的“空间更新”或者"社区更新”,而是把一个城市当作一个“新陈代谢”的有机生命系统,包括:城市底色、城市动能、城市灵魂、机体生长、城市细胞、骨架系统、城市资产、城市形象、城市智力和亲和性10个方面,分别对应城市的生态基底、新定位与产业系统、城市品牌、基础设施系统、城市资产体系、社区单元、城市风貌与人文景观、数字化系统、开放性与生活成本,城市更新应该是城市的十大“子系统”的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结合不同城市具体发展特征分资源枯竭型、老旧工业型城市更新型、职住失衡型、功能更替型等多种类型,每个城市应该结合各自特征制定相应的城市更新策略,并从顶层设计入手,系统规划价值创新,并明确实施主体,创新建设运营方式,同时鼓励城市更新相关联盟发展,跨企业跨专业协同创新,引导公众参与,建立共建共享机制,统筹安排,稳步推进。
乡村振兴将呈现多元化推动格局
中国2020年全面脱贫完成后,乡村振兴成为了重中之重。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对拉动内需、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和经济转型,都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数字经济的双重战略机遇下,如何积极探索EOD导向的乡村振兴模式和路径。在保护乡村原有的田林农湖系统,对荒地、山地、林地进行修整保护,修复水系的基础上,实现“青山绿色变金山银山”,并构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乡村新产业体系,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而县域经济作为城乡融合的切入点,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处,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融合的纽带,促进农村现代化的主要依托,也是农民问题集中区域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载体,基于此,应以县域为单元推动乡村振兴就成为主战场,根据不同县域的历史发展、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程度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其发展模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城市卫星城型、环城休闲游憩型、农业产业化驱动型、特色农产品撬动型、大田实验示范带动型、资源依附型、非农特色产业型、交通枢纽型、民族风情特色型、边境自贸小镇型等,每一种类型都应该制定不同的发展路径与策略。
产业园区升级迫在眉睫
产业园区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管理创新的主要载体,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产业演变速度的加快,我国的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十四五期间,我国园区创新升级,必然将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系统性设计其转型升级路径,以战略势能重塑引领城市发展格局,以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重构产业创新生态,并围绕战略势能和产业生态推动空间载体、模式机制等创新融合,从而推动园区在产业发展、运营管理等有机融合。
未来的产业园区转型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塑造两个产业空间,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集群”和“虚拟产业园区”,线下构建港产城人融合发展生态,形成产业、创新创业、生活、人居相结合功能区。
二是围绕产业园区主导产业进行品牌化、产业IP化建设,以需求侧带动供给侧改革,借助C端流量、市场需求反向配置园区的生产资源,消费互联网拉动产业互联网,通过C2M模式倒逼产业端转型发展,在消费反向决定生产的基础上,促进园区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再造新型产业组织方式。
三是以创新型新基建为支撑,为产业园区量身打造产业数字化赋能平台,导入创意设计、职业教育、科技创新、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工厂等新产业要素,形成以服务中小企业的孵化平台。构建产业链上中下大中小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生态,与以“政产学研金介用”为代表的创新生态实现协同演进与闭环发展。
四是建设园区数字治理服务体系,基于系统集成和经济调节智能化的理念,将资源要素数据、产业链数据、创新链数据、供应链数据、贸易流通链数据等汇聚起来,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数字产业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进行及时分析、引导、调度、管理,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融合,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是构建场景化的产业发展服务新模式,将场景化数字生态与相关特色产业融合,用数字经济的思维构建一品一网一平台多基地的平台经济、总部经济和结算经济,推动特色产业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通过全过程溯源、检验检测、品牌认证、数字供应链、5G场景应用等,实现垂直产业场景化应用创新,从而推动产业园区整体数字化转型。
企业发展面临“T”型选择,平台赋能带动中小企业融合发展
在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企业为了生存、为了增长,就要争抢现有的客户和存量市场,就要到竞争对手处争抢生意,企业之间的竞争就会更加激烈。
在存量竞争时代,未来的企业都将面临“T”型选择,要么成为平台型企业,要么成为“专精特新”的专业型企业。兼并重组的势头将加速,表现在:企业间基于专业优势互补的横向一体化兼并重组、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兼并,还有就是平台型企业基于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一体化整合。
未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应积极支持鼓励和培育一大批数字平台企业,主动为中小企业开展公益性服务,积极承担政府部门委托的各项任务,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助力建筑业及地方特色产业做实做强做优等方面发挥好服务支撑作用,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一体化整合。
供应链管理能力将是未来企业核心竞争力
2020以来的这场疫情,让人们感受到了智慧敏捷的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京东依靠其背后的强大供应链基础设施能力,第一时间将抗疫物资运输到战疫一线,正是得益于在供应链基础设施、技术和品质服务方面的不断投入,成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民抗击疫情的主力物流企业。拼多多只用了3年不到的时间,就做到了400亿月流水的惊人规模。除了其网上团购的模式满足了人们心理预期往往是物美价廉外,更在意其对供应链的管理创新,从选品到组货,甚至整个供应链模式,从上游开始的变革变成了最好的解决方案。"以销定产"的模式更是促进了供需之间的平衡,达到多方共赢、无人受损的局面。
而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建设行业可通过打造“建设产业数字化运营平台”,通过搭建互联网生态平台、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生产协同平台与共享服务平台重要功能,形成供应链金融、集中采购等赋能平台体系。为建筑中小企业和生态企业提供项目工地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材料采购服务和供应链金融服务。通过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采购管理及海量的优质供应商资源,助力建筑企业“降成本、控风险”。最终实现核心企业引领,聚合中小企业,通过平台化运营,提供赋能、交易、结算平台,重构产业供应生态体系。
“专精特新”发展激发经济内生活力
2022年伊始,从部委到地方积极部署,积极厚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和发展沃土。工信部强调将加快健全优质中小企业评价体系和梯度培育体系,2022年新培育3000家左右第四批“小巨人”企业,通过中央财政重点支持500家以上“小巨人”企业,促进更多大企业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放市场。同时,北京、湖北、福建、贵州、河南等地也密集部署新一轮“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和支持举措,并从加大财政金融支持、鼓励挂牌上市、优化服务等方面派发政策大礼包,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需要鼓励建设一大批国家级或省市级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并导入创意设计、职业教育、科技创新、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工厂等新产业要素,形成以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孵化平台,构建产业链上中下大中小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生态。同时在企业内部积极做强技术研发,不断创新新技术新工艺,形成技术亮点,强技术管理,积极申报各项工法、专利技术。同时,加大产学研建设,建设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工作室等公共服务平台,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做实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提升科研实力和行业影响力、做好新技术、新材料代理与应用,赋能各分支生产力水平提升,技术塑造企业的竞争力。
结语:
总之,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唯有实时洞悉变化规律,并从纷繁的事物中,看到事物的主流;从复杂的具体现象中,发现本质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从微小细节变化中,感受即将掀起的风暴,才能很好的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