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盛松成:中美货币政策背离加大,我应以数量型工具为主 详情

盛松成:中美货币政策背离加大,我应以数量型工具为主

第一财经 / 2022-07-07 13:26:24
  数量型调控是货币政策配合财政政策的有效途径。我国经济正在逐步恢复。今年前两个月,中国经济恢复情况是好于预期的。3月份我国进入了新一轮疫情暴发期,4月经济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5月份开始逐渐恢复。
 
  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6.7%,降幅比上个月收窄了4.4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增长了0.7%,环比增长了5.6%。
 
  再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5月份同比增长4.7%,比4月份提高2.9个百分点。其中基建投资同比增长7.2%,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1%,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7.7%,分别比4月份提高了4.2个百分点、0.7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尽管房地产投资同比还是负增长,但是已经从4月份的-10.1%回升到5月份的-7.7%。
 
  再看贸易数据。5月份我国出口同比增长16.9%,进口同比增长4.1%,贸易顺差同比扩大82.3%,这出乎大部分人的预料。
 
  尽管5月份经济在逐渐恢复,但恢复还不充分,所以依然需要宏观政策保持较大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我为什么强调目前应该以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工具为主?
 
  一个原因是中美货币政策背离加大。6月15日美联储宣布加息75个基点,这是1994年以来最大幅度的加息,主要原因是通胀超预期上行。5月份美国CPI同比上涨8.6%,创40年来新高。但是除了抑制通胀以外,美联储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维持经济稳定。美国经济最主要的指标是就业,主要有三个:非农就业增加人数、失业率、劳动力参与率。这三个指标共同反映了美国的就业情况,也反映了美国的经济运行状况。
 
  5月份美国新增非农就业39万人,略低于前几个月,之前超过40万人;失业率持续稳定在3.6%,也是近年来的低点;经季节调整后的劳动力参与率为62.3%,与前几个月基本持平。因此从美国就业指标来看,还很难判断美国经济已经陷入了衰退。美联储未来仍可能持续大幅加息,继续加息50个基点或者75个基点都是有可能的。
 
  正因为美联储大幅加息,中美利差倒挂比较厉害。所以美联储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对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有一定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货币政策更应该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尤其是要注重数量型工具的使用。
 
  中国人民银行于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4.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4月28日宣布设立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为2000亿元;5月1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这些都属于数量型的调控工具。
 
  数量型调控是货币政策配合财政政策的有效途径。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正在加快落实,今年前5个月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共计发行了2万多亿元,占全年3.65万亿元专项债额度的55.7%。虽然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和去年一样,但是发行速度相差很大。去年前7个月,每个月只发了全年额度的5.3%,今年前5个月就发了全年额度的55.7%,平均每个月超过10%。监管部门对专项债发行进度还提出了新要求,地方需要在6月底以前完成大部分2022年新增专项债的发行工作,在三季度要完成剩余额度的全部发行。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很需要货币政策来配合的。财政发债,主要购买者是金融机构,所以需要保持金融机构流动性合理充裕,这也和降准等数量型调控工具使用有密切关系。
 
  此外,我国物价可能继续上行。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稳物价,5月份CPI同比增速达到2.1%,涨幅与上个月相同,但已比前几个月扩大。未来我国物价可能会继续上行。
 
  一是由于俄乌冲突使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而我国是大宗商品进口国。
 
  二是由于猪肉价格触底回升,推高通胀。本来大家预期猪周期要到6月底结束,7月以后猪肉价格才会上涨,实际情况是5月下旬猪肉价格就开始上行了。这当然和疫情以及疫情引起的运输不畅有关。同时猪肉价格上行周期马上就会到来。疫情过后,猪肉价格仍会上升,因为目前库存已经处于低位,未来猪肉价格会继续上行。
 
  三是疫情之后,短期内供给跟不上需求,物价将继续上行。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经济恢复仍然不充分,应该把经济稳定发展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货币政策应综合考虑国内外形势,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尤其是注重数量型工具的使用。随着各项政策措施加快落实,下半年我国经济将明显好于上半年。
 
  (作者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兼职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万博新经济观察”。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