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稳就业 筑牢稳增长基石
中国经济时报 / 2022-05-27 13:24:44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晶晶
稳就业事关广大家庭生计,是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重要支撑。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指出,要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受疫情影响,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复杂。如何多举措稳就业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就业压力缘何居高不下
中国乡村振兴50人论坛(CR50)副主席、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唐钲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就业压力居高不下主要表现在劳动力需求疲弱和劳动力供给持续扩张。
唐钲认为,导致劳动力需求疲弱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需求的收缩已经发生,企业因此降低产能,压缩人力投入;二是对未来的预期转弱,企业扩产能的意愿不足,自然不会招聘太多员工。而这两者又会互相强化,从而对就业市场产生更为明显的压制作用。
当前,应届毕业生年龄大多处于16—24岁区间。城镇调查失业率的走势与25—59岁年龄组的调查失业率走势基本一致。唐钲分析,城镇调查失业率没有充分反映16—24岁年龄组的失业率情况。而后者在分析就业时必不可少,隐含了就业的结构问题。虽然25-59岁人群对应了就业主要存量,关乎总体形势“稳不稳”,但市场能否及时有效吸纳16-24岁的供给增量,是就业“好不好”的关键。
中国乡村振兴50人论坛(CR50)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规划财务司原司长任铁民对本报记者表示,疫情冲击重点领域导致就业压力增大。自3月份以来,部分地区疫情加重,建筑、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居民服务、文化旅游等行业受影响较大,用工需求减弱。
另外,结构性错配问题突出同样是就业压力增大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主要表现为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流动性大、平均在职时间短;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与现有需求不匹配。互联网或金融行业工作等热门行业的岗位明显供大于求。从存量占比看,制造业、建筑业和地产业仍是吸纳就业的基本盘,但有意从事上述行业的年轻劳动者比例与行业规模尚不匹配。
多措并举稳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福祉,特别是在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时候,是否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成为经济社会稳定的前提。
受访专家表示,当前,要一手抓GDP对就业的带动力,让每一个百分点的GDP包含更多的就业容量,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更多的正规就业,并推动人力资本的不断提升和积累,另一手畅通灵活就业途径,打通一切阻碍灵活就业的掣肘和障碍。
为稳就业出实招,唐钲表示,要打好稳就业“组合拳”,他具体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通过“降、缓、返、补”支持企业稳就业。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对部分特困行业实行社会保险费阶段性缓缴政策,提高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继续实施企业吸纳重点群体补贴政策,帮助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二是全力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加强创业培训和服务,落实担保贷款、创业补贴、场地支持等政策。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推进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加强零工市场建设,优化灵活就业招聘服务,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
三是加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聚焦困难问题,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和城乡基层岗位募集计划,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和未就业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稳定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实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大型安置区就业帮扶行动。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
四是积极开展招聘活动。接续开展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民营企业招聘月活动,提前启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畅通信息发布、简历匹配、远程面试等线上服务,稳妥有序举办线下招聘会,促进供需匹配。
五是着力优化服务培训。助力重点企业复工复产,努力缓解“招工难”问题,畅通就业服务和政策申领在线办理。大规模开展重点群体、重点行业专项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