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文件解读:破除壁垒 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详情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文件解读:破除壁垒 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中国经济时报 / 2022-04-15 12:43:03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下称《意见》),将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作为主要发展目标之一来提出,这无疑给当下较为低迷的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也给我国市场经济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诸多关键因素制约市场低成本交易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意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市场经济中的突出问题提出立破并举,从立的角度,明确要抓好“五统一”。这对下一步形成以内需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统一大市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汪玉凯分析,目前制约市场低成本和高效率交易主要有四大因素,一是制度和规则层面的不统一,中央和地方各有相应的制度和规则,国家层面的制度和规则到一些地方得不到完整地贯彻实施。二是不同区域基础设施不能互联互通。比如,公路交通层层设卡,乱收费乱罚款现象突出。三是政府行为过多干预,市场不能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四是市场监管存在滥用监管权现象,缺乏公平公正。
 
  “这些因素阻碍了市场各种资源要素的流通,导致市场交易成本较高,企业很难提升竞争力。”汪玉凯说。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魏际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交易成本高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交易成本、企业之间商业交易成本、市场不成熟的信用成本、信息成本,以及市场分割、标准不统一带来的较高流通成本,价格机制不合理带来的偏高用工成本、资金成本、能源原材料成本、土地成本、汇率成本等。
 
  “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化改革还未完全到位,高标准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政府职能转变还在进程中,现代化治理体系与机制有待进一步推进。”魏际刚说。
 
  企业对此体会更深。“实体企业所面临的压力,一是原材料、物流运输以及用工成本较高。二是行业内部壁垒较多,尤其是一些国有大企业门槛很高,很多民企进不去。”温州不锈钢行业协会会长、浙江丰业集团董事长李松林对本报记者说。
 
  李松林认为,近期受疫情影响,运输受限,原材料运不进来,生产出来的货物运不出去,订单延误,影响企业与客户的合作关系。“最近我们企业也有两笔订单被取消了。”
 
  河北浙江商会副会长、河北永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千朗认为,目前制约市场低成本、高效率交易的因素,一是一些部门为了自身利益,设置了各种“玻璃门”“旋转门”切割了市场,导致一些产品和企业市场化交易受到了制约。二是昂贵和低效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严重阻碍了市场的活跃程度,导致货品流通速度减缓,交易成本上升,降低了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
 
  《意见》强调,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高标准市场体系,应具备高标准的匹配,市场基础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市场环境和基础设施、市场结构和监管机制等都要高标准。”魏际刚认为,我国市场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所需要的高标准市场体系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魏际刚强调,关键举措要着力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企业的关系,为企业营造一个充满机会、释放活力、流动便利、成本最低的发展环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漆云兰对本报记者表示,市场交易成本体现最为突出的是物流,其成本显著高于发达国家水平,达到14.5%。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公平、开放、统一的市场环境十分必要和迫切。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手段,要素高效配置是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前提,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打破行政体制各种障碍,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不仅有利于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消费者也可以获得实惠。
 
  在汪玉凯看来,当下最需打破的是制度、规则和地方保护等壁垒,政府部门要自上而下形成共识,拿出改革魄力,进行刀刃向内的改革。同时,还要加强对市场公平公正的监管,对不同性质市场主体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
 
  激发企业内生动力非常关键。汪玉凯认为,企业要利用市场机制大舞台和相应优惠政策,拓展生存空间。而通过提升内部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加大技改投入,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竞争力尤为重要。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