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企业稳增长大趋势
企业家日报 / 2022-03-23 12:18:28
“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2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了今年经济稳增长的主要预期目标、宏观政策取向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任务。
企业在《报告》中地位空前突出,是十八大以来最多的一年。在参加代表团讨论时,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增长、科技创新、防疫、生态、能源、粮食、产业发展等提出要求。李克强在答记者问时进一步阐述了对经济与企业发展的思路。全国两会发出的信息表明,实现经济稳增长,归根到底要靠企业。把经济工作和宏观政策配置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扎根于企业,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与发展的内生动力。作为市场主体的中国企业,正面临一个发展的大好机会。
怎样理解国家支持政策?企业将承担哪些使命任务?又将迎来哪些发展机遇?企业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为让企业家更好了解《报告》的有关内容,为社会各界了解中国企业的发展趋势,现就相关热点问题进行解析,并对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01、稳增长是总基调,企业将积极作为
稳增长就要稳企业,稳企业就要稳预期。所有企业将在稳增长的号召下,积极作为,更好发挥国民经济稳定器的作用,为稳定宏观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且在保就业、保粮食能源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1:增长目标
报告要点: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
解析:《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目标5.5%左右,这是企业稳增长的总基调。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要实现稳增长,难度增大。
过去一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增速达到8.1%,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是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显然,今年预期目标的5.5%,主要由企业来承担,企业将根据这个基调部署与安排2022年的发展目标。
从数据上来看,中国企业前两个月现出了阵阵的暖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比上年12月加快3.2个百分点。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7万亿元、利润总额3678.7亿元、净利润282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6%、20.6%、20.4%,都达两位数,为实现首季开局稳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2022年的稳增长是充满希望的。
关键词2:疫情防控和经济增长
报告要点:科学精准处置局部疫情,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
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加快新型疫苗和特效药物研发。
解析:《报告》对防治疫情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做了部署。目前,全球疫情走势存在很大变数,经济运行存在不确定性。如何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是社会关注焦点,企业责任重大。各企业将会科学精准处置局部疫情,精准防控、精准救治、精准保障,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如餐饮、住宿、零售、旅游、客运等行业就业容量大、受疫情影响重,将得到政策帮扶。
近年来中国的企业一边防止疫情,一边保持增长,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保持特有的增长速度,这些经验是成功的,在2022年经济增长将继续这种发展势头。
关键词3:就业
报告要点: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注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
财税、金融等政策都要围绕就业优先实施,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支持力度。
解析:企业的稳定运营有助于就业岗位的稳定供应,是保障基本民生的重要环节,也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报告》确定就业优先政策,在将其作为先行指标而位居宏观政策目标首位的同时,涉及保就业、稳就业、扩就业的绝大部分举措,都是以企业为基点,落实于企业之上的。
2022年具有代表性的措施有:
其一,通过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就业。
其二,通过支持新增市场主体,创造就业岗位。
其三,通过给予对不裁员、少裁员企业必要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稳定现有就业岗位。
其四,通过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促进创业。
其五,通过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
其六,运用就业专项补助等资金,支持发展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
其七,国家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促进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实训基地。
在此背景下,2022年,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600万人,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还有近3亿名农民工,将为经济发展增加新的动力。从1—2月情况看,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63万人。1—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4%,低于5.5%以内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 4:保供稳价
报告要点:继续做好能源、重要原材料保供稳价工作,保障民生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用电。
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完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保障初级产品供给。
解析: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事关全局发展,不容半点闪失。稳预期要抓重点、解难题,做好保供稳价。各企业加强战略谋划,确保供给安全,牢牢将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能源安全方面,煤炭、电力、天然气等供应保障会得到加强,煤炭、煤电调峰和兜底保供作用得到继续发挥。
2022年,油气保供作为国家能源安全的组成部分,对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保持原油、天然气产能稳定增长,加强煤气油储备能力建设极为重要。2022年石化全行业全力打好“稳增长六大攻坚战”。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都把保供稳价攻坚战首位,开局良好。
关键词 5:保市场主体
报告要点:完成今年发展目标任务,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促进消费、扩大需求。
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解析: 从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始,到今年的《报告》,都对保市场主体给予特殊的关心。这个市场主体既包括国有企业,也包括民营企业,相当程度上是小微企业,而目前特别是指个体工商户,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
如果将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喻为经济活动的“主动脉”,那么,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小微经济体便是经济活动的“毛细血管”。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全面覆盖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在内的所有经济体,囊括参与GDP创造的所有经济单元。换言之,“西瓜”不能丢,“芝麻”也要捡,一个都不能少。
目前,企业和市场主体分别为4600万户和1.5亿户,其中的差值便是1亿以上的个体工商户和200多万农民专业合作社。2012—2021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7万户增长到4457.5万户,10年间翻了两番;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达到9成,其发展活力和韧性充分彰显。
当然,保市场主体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国家政策对市场主体的保护,还有一个是市场主体自身的保护。
02、政策组合拳, 推动水深鱼归、水多鱼多企业局面形成
2022年,是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经济政策并举的年头。围绕企业,形成计划、政策和执行合力。围绕财政、货币、金融、就业、结构、科技、房地产,形成有效、有力的政策组合拳,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形成“水深鱼归” “水多鱼多”的局面,亿万人民创业创新的巨大潜能将得到释放。
关键词6:减税退税
报告要点: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与退税并举。
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
解析:减税退税并举,为企业雪中送炭、助企业焕发生机,扩大新增贷款规模,新增财力下沉基层,这对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是极大的利好。
今年,“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
一方面,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另一方面,综合考虑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促进消费投资、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
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有力提振发展的信心和预期。退税优先考虑小微企业,因为小微企业量大面广,支撑的就业人口多,而且现在是他们资金最紧张、最困难的时候。将在今年6月底以前,把小微企业的留抵税额一次性退到位,把制造业、研发服务业等一些重点行业的留抵税额在年内全面解决,对小微企业的增量留抵退税逐月解决。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退税来得最快。跑个项目可能有很多周折,退税等于是给企业直接发现金、增加现金流,是及时雨。退税减税是让企业家放心、安心、舒心、暖心的举措,将成为稳增长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7: 财政转移支付
报告要点: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
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可用财力明显增加。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
解析:《报告》告诉我们,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同时,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
民生问题、群众的公共事业问题,是国有企业的重要任务。越是到基层,群众对国家的期待越高。各地新出现的城投、建投、水投、电投,市场的路还没有闯出来,中央财政将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省级财政也加大对市县的支持。对冲了因为减税的财政收入,使得地方政府在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更有能力、更有动力,同时,也是对基层国企的强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8:融资
报告要点:加快税务、海关、电力等单位与金融机构信息联通,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努力营造良好融资生态,进一步推动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幅超过40%,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解析: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不少中小微企业面临的难题。2022年货币政策将聚焦于三大目标,一是结构性支持实体经济;二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三是配合产业政策稳信用。
今年一季度正在“四箭齐发”促进宽信用,即制造业贷款、减碳贷款、基建贷款、按揭贷款。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等政策,都是基于使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考量而推出的,包括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延长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完善贷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适当降低小微企业支付手续费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安排。
这些措施的实行,进一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使资金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关键词 9:生产经营成本
报告要点: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
要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规范商业承兑汇票使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带头清欠。
解析: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占比较大的是财务成本。激活企业动力,需要帮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下功夫。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上面做了大量的政策设计,在收入端、成本端都做了一些政策设计。关键是如何逆转,或者稳住企业微观主体的预期。
清理转供电环节不合理加价,支持地方对特殊困难行业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政策;引导大型平台企业降低收费,减轻中小商户负担;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协同治理和联合惩戒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要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规范商业承兑汇票使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带头清欠。
可以预料,2020年政策多管齐下,将支持成本高的行业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
03、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如果说,政策组合拳是在外部创造条件,而改革则是在内部增强活力。《报告》要求“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善于运用改革创新办法,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显然,持续推动营商环境改革将不断深入,“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便利,企业内部的、内在的、内发的力量,将会得到焕发。
关键词 10:环境
报告要点: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对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要同步落实监管责任和措施。
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自主经营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
解析:近十年,国务院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全国性的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会议。无论是“放出活力”,还是“管出水平”,或是“服出效率”,所针对的都是市场主体的切身需求,所聚焦的都是市场主体的痛点和难点,也都是奔着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而去的。
“放”“管”“服”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可以说“放管服”改革是为市场主体改良生长的土壤,减税降费是为他们施肥浇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要推动更多的市场主体能够生根发芽。现在大约9成的政务服务是网上办、掌上办、异地办、不见面办,这使惠企利民突破了传统的思维。
惠企利民的措施今年可望有更大的手笔出台,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使市场主体生机勃勃,更加生动的经济局面将会出现。
关键词11:活力与发展的内生动力
报告要点: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善于运用改革创新办法,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解析:改革的活力,主要是指市场主体的活力。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指内部的、内在的、内发的力量,应该说投资、出口和消费都是外部的动力,而企业自身的发展的动力是根本的。
从范围讲,依靠国外市场到自己内部的市场转变,也是一种内生的动力;内生的动力包括企业外和企业内,是企业自发的原动力;内生动力是人的潜力和人的积极性。内生动力的核心是市场激励机制。
最近两年,国有企业围绕用工市场化、市场化薪酬分配制度、薪酬分配向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和一线岗位倾斜等工作,进行了多项改革。
2022年,将继续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渐进提高,提升劳动报酬在企业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促进职工收入水平稳定增长。同时,多元中长期激励机制也将得到推进,稳步推进员工持股、超额利润分享、项目分红等措施,通过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打造企业与职工利益共同体。
关键词12:国企改革
报告要点: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
解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各项改革任务,将在党的二十大之前基本完成,2022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如果2021年国企改革是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年、突破年、见效年,那么2022年是国企改革是决战决胜之年,收官之年,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时间紧迫。
收官之年要做的事情很多,改革也将稳中求进,坚持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紧盯改革目标任务,从内容上看,突出重点,聚焦难点,追求实效。
从方法上,坚持系统集成,系统高效,组织方式要实,力度更大。
从节奏上,每个月检查改革任务完成情况,实现改革举措清单化,改革任务实现化,改革标准定量化,全面对标对表,攻坚重点难点,逐项对账销号。
在实际操作上,更需要提倡改革创新,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关键词13: 产业链带动作用
报告要点: 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解析:《报告》两处讲到产业链,一处在国企改革,另一处在结构调整,讲到产业链时提到两个作用,一个是支撑作用,另一个是带动作用。显然,大企业、国有大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是国家产业链安全的基石,是我国新型举国创新体制的主力军。产业链的基础是生产链,生产链的基本载体是企业链,供应链是产业发展过程中上下游产需连接的基础要件。
《报告》强调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作用,将围绕主导产品核心业务产业关联环节做优做强,在“强链”“补链”上下功夫。而产业链、供应链的带动能力,意味着国有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将在供应链方面深度合作。《报告》强调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民营企业给予高度的关注。牵引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固链强链延链补链,形成创新链共享,供应链协同,数据链联动,产业链协作的融通发展模式,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当前,民营企业困难更大些。中央企业在产业链中将发挥“链主”的带动作用,和民营企业的以产业链为主进行了股权改革,组织新的链条、新的模式和新业态。2022年,中央企业在一些地方对上市公司参股,结构成新的产业链,这种势头将得到继续发展。
关键词14:国有资产监管
报告要点:加快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提高监管效能。
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
解析:《报告》提出,强化政府监管责任,严格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相关部门监管责任和地方政府属地监管责任,防止监管缺位。对于国资监管,与平时的监管体制改革与完善的意蕴有所区别,不是监管体制本身改革,侧重的是监管内容,是在改革、发展与稳定中发挥监管功能与作用。当然,国有资产监管自身改革要着力从监管理念、监管重点、监管方式、监管导向等多方位实现转变,进一步提高国资监管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今年,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在聚焦主责主业方面,仍然会抓住不放,剥离低效、无效资产。
当前,推进瘦身健体任务并不轻松。同时实施全方位、全产业链的监管,对重大风险的防范。防范化解风险,继续加强中央企业债务、资金、金融等重点领域的风险管控,着力提升风险识别、预警和应对能力,提前介入处置,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督促中央企业组织开展债务风险的专项排查,确保负债率总体稳定。
关键词15:金融风险
报告要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
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发挥存款保险制度和行业保障基金的作用,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隐患。
解析:目前,金融领域高风险影子银行、高风险金融机构、银行业资产质量管理等风险仍然存在,中小金融机构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时候易发生风险,比如中小型银行资本金不足、不良贷款比重过高等问题。
疫情防控对经济金融的影响不断显现,不同金融风险相互交织,叠加国际环境变化,防范金融风险的压力很大,需要秉持系统性思维防控风险。在压实各方责任的同时,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有助于增强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压实地方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 “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这三大责任与16字方针是我国近年间探索形成的新鲜经验。当然四点要求之间存在递进关系,处置不同类型的经济金融风险应各有侧重。同时,防控金融风险要靠前指挥、提早操作、管理预期,要分析金融政策措施出台对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循环的影响,避免在短期内造成过大波动。
关键词16:资本市场
报告要点: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
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解析:2021年以来,我国多次对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做出部署。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是2022年重大任务。从经济发展态势、激活资本市场发展方面来看,资本市场已基本具备全面推广注册制的基础。构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既要求稳步推进全市场注册制,发挥好资本市场的基础功能,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又要求稳定资本市场政策预期,坚守多层次资本市场各板块之间的差异化定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还要求持续提升监管水平,给投资者创造稳定的投资环境。
站在新起点上,资本市场将继续发力推进改革,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发挥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为宏观经济增添新的活力。
04、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成今年稳增长的发展目标任务,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一靠推出有利于并实施经济稳增长的政策,二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三靠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17:科技创新
报告要点: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结合。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
解析: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系列科技改革任务,包括科技发展规划、各领域科技行动计划、重大改革举措工作方案,全面形成“十四五”的开局部署。到2022年的工作主轴就是抓落实、抓细节、抓成果。这次,科技政策作为政策组合拳之一,更加凸显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
2022年,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国有企业,会主动融入国家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创新体系,针对工业母机、高端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发挥好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用。借此机会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
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成本,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从1—2月看,创新驱动态势明显,高技术产业发展向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2.7%,明显快于整体制造业生产和投资增速。
关键词 18:制造业
报告要点: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解析:从《报告》能够看出,金融、税制、科研激励等各个方面政策大力支持制造业,如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全面解决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等行业留抵退税问题。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等,将支持中国制造业的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今年,制造业继续加强。
1—2月规模以上工业中,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增速比上年12月加快3.5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20.9%,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长。今年,在集成电路、油气及关键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高效利用、关键仪器设备、疫苗和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可望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创造一批突破性、标志性成果。
从1—2月看,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4%、9.6%。
关键词 19:数字经济
报告要点: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逐步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
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
解析:《报告》强调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这是数字经济第五年进入《报告》。
从政策层面看,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实践层面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增速最快、创新力最强的一股力量;从微观层面看,企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市场共识。
每一家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都是数字中国建设的一部分。数字化转型是组织流程、商业模式的重构。对每家企业来说,如何进行资源配置和重构,创造价值是必须过的关口。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对于中国企业转型的影响力正在日益提升。
关键词 20:结构调整
报告要点: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解析:《报告》中“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的纲领式语言,调结构是今年的主要任务,也揭示了在今后一段时间探索现代经济体系的方向。
在2022年,预计调结构主要在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是主要抓手。预计今年在稳步推进钢铁等领域的重组整合,在粮食储备、港口码头领域的专业化整合,将会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的竞争核心竞争力。
第二,将突出主责主业,继续推进瘦身健体,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负面清单,严控非主业投资比例和投向,大力推进“两非”剥离,通过资产置换、对外转让、无偿划转等多种方式,加快剥离不具备竞争优势、缺乏发展潜力的非主业、非优势业务。
第三,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第四,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在石油、粮食、电力等领域,在初级产品的供给方面措施会加强。
关键词21: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报告要点: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
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解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2022年,“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企业,各有各的“独门绝技”。
随着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向“专精特新”企业集聚,激励更多企业敢于创新,催生更多拳头产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亮出世界一流企业“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标准,“专精特新”将会与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结合起来。
今年前两个月,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50.5%、29.6%、26.4%,可以看出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势头。
05、在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和“十四五”规划中发展企业
2022年是中国“十四五”的关键之年,企业是实施重大战略的执行主体。扩大有效投资中,切实把投资关键作用发挥出来。抓住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积极利用外资,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企业将在这些基本建设中发挥主力作用。
关键词22:投资与基建
报告要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给排水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
解析:今年投资项目数量和规模将明显增加,基建增长将是稳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之一。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各级政府便开始储备今年的投资项目,各地重大项目的安排也呈现数量增多、投资规模增长的态势。实施重大战略扩大有效投资,为企业提供新的机遇。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及“一带一路”等,企业将是建设的主力军。
今年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地方专项债是适度超前扩大基建投资重要抓手,合理扩大地方专项债使用范围,有助于更好地适合不同地区的发展需要。“十四五”期间,我国规划的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投资,政府投资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交通、物流、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补短板项目建设将陆续展开。
从1—2月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763亿元,同比增长12.2%,比2021年加快7.3个百分点。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1%,制造业投资增长20.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4.4%。
关键词 23 :民资与外贸
报告要点:民间投资在投资中占大头,要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积极利用外资。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
解析:投资的拉动,仅仅靠政府的投资是有限的,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的比重已经超过五成,拓展民间投资空间,激发民间投资的内生增长机制,不仅有助于逆周期调节,更对跨周期调节和增强发展后劲具有重要意义。
从《报告》措辞来看,区别于去年的“稳中提质”,今年强调外贸外资“平稳发展”。
今年吸收外资政策方向较为明确:
一是推动深入落实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二是更新外商投资鼓励目录,更好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投资;三是充分依托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开发区以及综合保税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核心开放平台的作用。
开放的中国大市场,必将为各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更多机遇。从1—2月看,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3.3%,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增长18.3%。我国进出口较快增长,不仅保障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也有力拉动了世界经济复苏。
关键词24:房地产业
报告要点: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解析:房地产企业的风险主要在于预付款收入占整个流动资金比例过高,从5年前的3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52%左右,如果房子卖不出去,流动性就会有很大的紧缩。房地产企业还有大量美元债券会在2022年到期,需要得到妥善解决。
从今年前两个月看,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570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6%;商品房销售额15459亿元,下降19.3%。形势并不乐观,房地产投资能够逐步稳下来进而保持正增长,房企资金压力方可缓解。拿出有力有效的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方案,拿来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有利于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关键词25: 碳达峰、碳中和
报告要点: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解析:《报告》对“双碳”部署得很具体,预计2022年将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包括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
显然,碳中和、碳达峰,将深刻影响国企产业链的重构、重组和新的国际标准的形成,对企业来讲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中国企业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等各方面都将发生深刻变化。
关键词26: 企业家精神
报告要点:弘扬企业家精神,制定涉企政策要多听市场主体意见,尊重市场规律,支持企业家专注创业创新、安心经营发展。
解析:我们的企业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的困难下,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创造出未来,让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能够得以成长,这个活力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出来。
《报告》提出涉企政策要多听市场主体意见,包括国企与民企两个方面。充分信任、依靠和尊重企业家,将激发企业家精神,让企业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力、创新力,提高生产效率,毫无保留地投身到经济建设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