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今年财政政策发力 完成GDP目标主要靠基建
财经网《财经智库》 / 2022-03-21 15:28:58
3月18日,《财经》杂志、《财经智库》和沙特基础工业公司联合发布《全球经济信心指数》报告,并举办主题为“财经前沿——2022:全球经济复苏分化?”的论坛,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教授以“中国经济用坚定和务实应对复杂因素”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
在演讲过程中,李稻葵对中国经济所面临的短期风险因素有哪些以及这些风险因素背后中长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建议。
李稻葵认为,短期来看三大风险必须重视。首先是俄乌冲突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影响方式目前为止主要是通过大宗产品供给,物价、油价高企影响世界经济。其次是疫情,最后是美国加息,对全球金融带来新一轮影响,具体到国内将会对汇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今年GDP增长5.5%的目标还是比较积极的。”李稻葵称,今年完成GDP增长目标,主要还是靠基建发力,事实上,通过央行利润,金融类国企利润上缴等,今年财政政策会发力。他还指出,今年,国家会在汽车、家电、新能源车等方面发力。
他分析称,首先要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其次,政府与市场应该同向发力,积极营造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政府应该培育市场、推动市场发展。由此激活中国经济增长的中长期活力。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下面有请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教授,他的题目是“中国经济用坚定和务实应对复杂因素”。
李稻葵:谢谢《财经智库》,也祝贺《财经智库》成功发布了全球经济信心指数,信心指数的报告有非常多亮点,有非常多值得关注的信息点,值得整个社会学习和反复研究。
上面几位嘉宾讲的,我都同意,由于时间关系,我尽量用比较短的时间分享我的观点。
我想说的是,中国经济今年确实面临着复杂的形势,今年的走势引起了担忧。分析一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短期风险因素有哪些?这些风险因素背后中长期的因素是什么?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给出一些看法或建议。
短期来看,三大风险必须重视。第一,2月底开始的俄乌冲突,这个冲突仔细看下来,对世界经济肯定有影响,到目前为止主要是通过物价,通过大宗产品的供给,物价、油价的高企影响世界经济。第二是疫情,去年年底《财经》杂志社办了一个研讨会,讨论2022年经济形势,当时我提出来灰犀牛事件,就是疫情。现在看来,疫情还是没有走。第三是美国加息,对全球金融肯定会带来新一轮的影响,具体到我们国家,对我们的汇率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我们的经济到下半年不能出现比较明显的回升的态势,可能会增加一部分金融方面的影响,会带来国外进一步唱衰中国经济。
总的来讲,今年5.5%的增长目标,我认为提的还是比较积极的,比较高的一个目标。今年我倾向于认为,如果战争不再进一步蔓延,疫情不出现恶性的转变,如果美元加息不会引起巨幅的金融动荡,5.5%有可能完成,但请注意,今年的完成主要还是靠基建发力,1月份、2月份,包括3月初各种新闻都在播各种投资项目发力。事实上今年财政政策的刺激性是非常强的,通过央行的利润,还有金融类国企的利润都要上交,今年财政的发力是很强的,可能做的比较多。今年的5.5%能保,我觉得保的方式不是通过短期增加活力,消费可能上来一点,国家会在汽车、家电、新能源车上会发力。这是短期的三大风险。
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表面上看现在我们受到了冲击,中国经济宏观政策没调整到位,其实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过去若干年以来中国经济自身增长的活力不够,我觉得不能全推给人口增长的下降,人口增长的下降是一个慢变量,趋势早就形成了,加上中国现在的就业结构跟西方国家不一样,我们有大量的农民工的就业,这部分人口年龄涨一点,不会马上退休了,收入下降就不能消费了,不是一个快速的变量。我想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必须务实的应对两件事,我希望未来两年调整到位,第一、民营经济的活力要激发起来,民营经济不愿意干,躺平了,再放松政策,贷款给了国有经济,国有经济又不在很多竞争行业,经济怎么有活力呢。
第二、我们长期以来有一个基本的经验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同向发力,地方政府想方设法为了谋求本地的经济发展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修基建,清理土地,各种办法,现在对地方政府的要求特别多,有很多部门巡视、视察。同时债务负担比较高,刚刚李扬院长给我们看了地方政府债务的数据,这个数据可能还低了一点,我们组织团队的算还高,当企业和家庭债务水平很高的时候,是没有余地进行中长期打算的,地方政府也是如此。所以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要营造好,这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是中国经济的特点,政府培育市场、政府推动市场发展,政府与市场是不矛盾的,这是我们深层次的问题。
总的来讲,短期的风险不容小觑,必须要认真分析,但也不必惊慌失措,应该有信心能应对得过。更重要的是关注长期发展的动力,民营经济、地方政府必须要调整,从中国经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我们的经济智慧必须要坚持,必须要重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激活我们中国中长期的活力。
张燕冬:你提到今年5.5%增速的指标还是相对高的标准,您认为主要的发力在投资基建上,这对中国经济长远来说是合理的还是科学的?
李稻葵: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合适的,因为短期从财政上发力做一些基础建设项目,早晚是中国经济需要的。另外,通过基建拉动相关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家电、工程机械,传导会不断延伸下去,通过基建保相关产业的企业主体,让这些产业的企业主体不破产,从而带动一些就业,是一个稳定性的政策,是一个短期的。如果中国经济要恢复到以前的活力,我认为地方政府和民营经济的问题必须要解决。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