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斌解读今年经济走势和宏观政策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22-03-11 10:47:15
中国进入“两会时间”,全球目光聚焦中国。连日来,海内外经济学家持续热议政府工作报告,赞叹中国发展成就,期待分享更多中国机遇。那么,对于今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与宏观政策,专家们如何看待。我们现在请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带来相关报道。
朱海斌:今年经济或呈“前低后高”的趋势
全球财经连线: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我们要完成预计5.5%左右的经济增长,考虑到最近两年我国经济的平均增速是在5.1%,今年目标的完成是否有难度?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朱海斌:
从市场的预期来看,5.5%是比较高的目标。因为无论看国内还是外部环境,仍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要实现5.5%的目标,一方面需要宏观稳增长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政策的执行效率上要有明显提高。
从一季度现有数据来看,贸易依然好于预期。从内需来看,表现强劲的是一些受到政策大力支持的领域,比如制造业投资、绿色投资,以及受专项债支持的基建投资。短期来看,当前偏弱的一是房地产,二是消费。这是当前经济所面临的两个短期痛点。
朱海斌:今年财政货币政策会适度宽松
全球财经连线:积极的财政政策方面虽然降低了赤字率,但是财政支出规模依然在加大。稳健货币政策方面,提到要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你怎么看宏观政策部署?尤其今年货币政策是否存在降准或降息的可能?频次是怎样的?
朱海斌:从政府工作报告对宏观政策的表述来看,财政政策方面增添了非常多的细节,货币政策则延续了近几个月的表述。
对于财政政策,以往我们主要关注财政预算中的两个数字,一个是财政赤字规模,另一个是地方政府专项债的规模。地方政府专项债3.65万亿,规模料跟去年持平。今年还涉及到往年没有先例的一个因素,去年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相对滞后,也就是前期发行较慢,大部分专项债集中在三四季度才发行。以往的专项债在9月底基本上已发行完毕,到四季度全年专项债资金基本能用完。但是,去年四季度还发行了1.3万多亿元的专项债,相当一部分并没有使用,没有形成实物工作量。因此,去年有大概1万多亿的资金,其实物量将反映在今年。如果把这个情况考虑在内,那么今年实际的财政政策执行,反而将比去年要高出近一个百分点。
从货币政策的安排来讲,基本延续了最近一段时间对稳健货币政策的表述。比如货币供应量和社融增速基本上与名义GDP增速同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综合地运用总量工具和结构性的货币政策。
我们预计今年会进一步降息降准。预计在未来几个月,可能会有一次50基点的降准,和10基点的降息。从社融增速来讲,预计今年会比名义GDP增速要高一些,全年社融增速预计为10.7%。
整体来看,今年的财政货币政策都呈略偏松的态势,但也不会是大水灌溉式的极度宽松,属于适度宽松。
全球财经连线: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及时动用储备政策工具。中国储备政策工具大概有什么样的内容?空间有多大?
朱海斌:如果经济表现不如预期,我们还有储备政策工具,工具箱里还有一些额外的工具。
今年政策支持的方向是明确的。第一个是财政政策里提到的降费减税2.5万亿,这主要利好制造业和小微企业。
第二个是从中长期的“双碳”目标角度来看,将对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提供支持,包括要纠正运动式减碳,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也是政策支持的重点。
第三个是基建。比如去年部分地方专项债资金今年才形成实物量,基建也是政策支持的方向。
第四个是房地产和消费,这是目前经济的短期痛点。
消费方面,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列明了方向。比如要关注居民的收入增长,线上和线下消费的结合,鼓励养老和托育服务,还包括家电下乡和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等。我认为与消费相关的、政府可进一步支持的包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居民预防性储蓄率的下降。
另外,针对疫情仍在延续,部分地区和居民收入受到影响,可以适当考虑通过消费券,甚至直接针对特定人群的财政转移,来提高这些居民的收入,进而带动消费。
朱海斌:美联储加息对中国影响有限
全球财经连线:美联储已经释放比较明确的信号,今年3月要开始加息,这对于中国货币政策有何影响,对于中国经济又会有哪些影响?
朱海斌:目前来看,美联储在3月加息25基点基本已是板上钉钉。我们现在的预测是,今年之后7次议息会议上,美联储都会加息。当然,受地缘政治、国际大宗商品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但货币政策正常化仍是美联储的大方向。
对中国而言,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货币政策可能产生间接影响,但相对次要。中国的货币政策更多是面对国内经济“稳增长”的目标,因此我们预测中国仍然会有降息和降准,预计将有10个基点的降息。但从政策建议的角度而言,我认为货币政策实际上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加大降息幅度,这对经济的“稳增长”料带来更多的帮助。
对资本流动而言,目前来看美联储加息不会带来太大的压力。即使有压力,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运用一些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工具来应对外部市场的变化,而无需通过调整或改变国内货币政策来应对。
央行上缴近年结存利润过万亿
3月8日晚间,央行公告称,为增强可用财力,今年人民银行依法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总额超过1万亿元,主要用于留抵退税和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支持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
央行表示,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为增强可用财力,央行依法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结存利润主要来自过去几年的外汇储备经营收益,不会增加税收或经济主体负担,也不是财政赤字。
3月8日,财政部就此事表示,对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暂停上缴利润,以应不时之需,是预留的政策空间措施之一。2022年实施新的税费支持政策的情况下,经按程序批准,安排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了2021年以前形成的部分结存利润。
有关央行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的原因及影响,我们来连线民生银行(3.720, -0.04, -1.06%)首席研究员温彬。
温彬:央行上缴结存利润与降准效果有差异
全球财经连线:央行为何要上缴结存利润?
温彬:央行向财政上缴利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等的相关法律规定和政策要求。从国际范围来看,主要经济体的央行也会把当年的经营利润上缴国库或者财政,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国际惯例。
全球财经连线:今年1万亿存量结余上缴对市场影响几何?
温彬:根据央行发布的公告,今年依法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总额超过1万亿元,并按月均衡进行上缴,预计每个月上缴规模可能在1000多亿元,对流动性肯定是一个有益的补充,总体也会使整个市场流动性保持平稳。
市场有观点认为,这次上缴1万亿的结存利润,相当于降准0.5个百分点。实际上,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和差异,如果说这1万亿上缴到财政以后,最终通过财政支出的方式释放到市场,那毫无疑问是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和降准达到的释放流动性的效果应该说是一样的,但中间运作的机理和结构还是有很大差别。
因为央行降准以后,资金是直接投放到了金融机构的体系,然后再通过金融机构购买债券、投放信贷等实现信用扩张。但是上缴财政以后,(根据公告)主要用途有二:一是用于留抵退税,另一是用于中央向地方财政转移支付,最终中央的财政支出资金是直达了实体经济,助企纾困,包括一些重大的民生项目,实际上是绕开了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这个中间环节。所以通过财政支出会更加直接精准,成本也相对较低。所以这二者从性质和效果看还是有实质性的区别。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主要矛盾还是总需求不足,就货币政策而言,下一阶段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操作还是有空间的,可以更好地稳定市场主体的信心,进一步扩大总需求,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期间。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