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把高质量发展的“蛋糕”做大做好 促进共同富裕 详情

把高质量发展的“蛋糕”做大做好 促进共同富裕

经济日报 / 2022-01-05 17:03:06
  记者 白海星 
 
  把高质量发展的“蛋糕”做大做好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安徽如何认识理解这一重要要求,并结合安徽实际,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郑栅洁: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把共同富裕这个问题,摆在五个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之首,深刻论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这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发展,为我们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在宏观层面正确认识和把握,在中观和微观层面抓好贯彻落实。
 
  安徽仍是一个发展中省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最大省情,我们既要咬定目标、久久为功,也要只争朝夕、谋定就干,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蛋糕”做大做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动三次产业系统的高质量协同发展,打牢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经济基础、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这要求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优做强做大三次产业,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近期,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立足省情实际,启动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具体来说将抓好三个行动计划。
 
  一产方面,我们将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第一个“强”就是抓科技强农,主要开展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种业强省建设、种养业提质增效、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数字赋农6个具体行动计划,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高;第二个“强”就是抓机械强农,主要开展优势产业集群壮大、特色农机研制补短板、全程机械化、社会化服务、农业“标准地”改革、仓储冷链设施建设6个具体行动计划;一个“增”就是抓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开展工资性收入倍增、财产性收入扩量、经营性收入壮大、转移性收入提升4个具体行动计划,推动安徽农民收入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为实现共同富裕打好基础。
 
  二产方面,我们将大力实施“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我们围绕“提质”,主要开展优质企业引育、优势产业壮大、产学研协同创新、数字赋能、质量提升、绿色发展6个具体行动计划,支持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围绕“扩量”,提出“4116”的目标,就是今后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材料4个产业营业收入要达到万亿元、10个产业要超千亿元,10户企业营业收入要超千亿元、60户企业要超百亿元,同时对有条件的地方工业增加值要三年翻一番、全省要五年翻一番。围绕“增效”,主要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土地容积率指标对开发园区、城镇建设的牵引倒逼作用,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益。现在安徽各类开发区综合亩均税收还不高,这是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也是我们提高发展效益的潜力。
 
  三产方面,我们将大力实施“锻长补短”行动计划。安徽具有连接沪苏浙、辐射中西部“两个扇面”的功能。我们提出“锻长”,就是锻造内贸长板,发挥安徽内陆腹地优势,主要开展皖美制造、皖美农品、皖美旅游、皖美味道4个具体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服务业,让安徽产品和服务走向全国。“补短”就是补齐外贸短板,从提升经济外向度出发,主要开展自由贸易试验区专项推进、贸易新动能培育、外贸主体培育壮大3个具体行动计划,力争5年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上一个大台阶,让安徽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塑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同时,我们将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支持创建国家“两业融合”试点、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加快形成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
 
  努力做到“七个把准”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202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政策取向、重点任务,并就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刻阐释。结合安徽实际,如何认识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会议精神在安徽落地落实?
 
  郑栅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省委先后召开省级领导干部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专题会、党外人士座谈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等会议,我先后赴宿州、淮北、亳州、宣城、黄山等市开展调研,及时传达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谋划贯彻落实举措。
 
  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方针,就要结合安徽实际,做到“七个把准”,切实以安徽的稳中有进为全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多做贡献。一是把准宏观政策“稳健有效”取向,认真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省委召开金融工作座谈会,提出建立常态化的项目对接机制和政银企信息交流平台,对资金暂时有困难但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重稳步提高。二是把准微观政策“激发活力”取向,坚持把保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作为政策实施着力点,千方百计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三是把准结构政策“畅通循环”取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一产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二产实施“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三产实施“锻长补短”行动计划,推动三次产业系统的高质量协同发展。四是把准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取向,发挥安徽科技创新优势,聚力突破“卡脖子”技术,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五是把准改革开放政策“激活动力”取向,大力弘扬小岗精神,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紧抓共建“一带一路”、RCEP实施等机遇,提高经济外向度。2021年我省实施了135项重点改革任务,进出口总额突破6000亿元。六是把准区域政策“平衡协调”取向,系统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统筹推进合肥都市圈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协调发展。七是把准社会政策“兜牢底线”取向,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努力缩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安徽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抢抓多重发展机遇,应对多重风险挑战?
 
  郑栅洁: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安徽经济总量2021年将突破4万亿元,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迈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当前,安徽虽然面对着多重风险挑战,但总体看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拥有诸多发展优势。从安徽自身来说,拥有“六大优势”:一是历史人文方面,历史积淀深厚,文化灿烂辉煌,干事创业人才辈出。二是科技创新方面,拥有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有利于我们更多依靠创新推动发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三是制造业基础方面,铜陵、淮南、淮北、马鞍山、蚌埠等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较好;合肥、芜湖、滁州等地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有利于我们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合作与竞争,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四是地理区位方面,周边500公里范围,覆盖全国近30%的人口、近35%的生产总值和近40%的消费市场,有利于我们发挥“左右逢源”、连南接北优势,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五是综合交通方面,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航空航运潜力巨大,内河航道里程华东第一,有利于我们布局新兴产业、建设重大项目、拓展发展空间。六是生态环境方面,有江有河有湖泊,有林有草有平原,地理风貌多样,景色秀丽多姿,有利于我们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面对党中央的要求和全省人民的重托,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放松懈怠、放慢步伐,必须只争朝夕、日夜兼程,埋头苦干、奋勇争先,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推动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
 
  继续下好创新“先手棋”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科技创新上拥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的安徽,如何继续下好创新“先手棋”,发挥好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作用?
 
  郑栅洁:这些年,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未来要在全国大格局中争先进位,还要靠创新。在抓科技创新上,我们有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说,安徽创新的“里子”很厚实,在这方面应该是有自信的;我们有条件,拥有一大批国字号的大校大院大所;我们有效果,涌现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1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9.6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1000家。今后,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大会等会议上对科技工作的重要要求,继续下好创新“先手棋”,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坚持“四个面向”,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面向经济主战场。我们将以市场导向、企业需求牵引科技创新,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让科学家研判技术前景、让企业发现市场需求、让市场验证技术价值,将创新从纯科研活动有效转变为经济活动。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了合肥市系统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成效,关键就是合肥市善于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
 
  坚持以产业化为目的。科技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发挥最大经济效用。我们将充分发挥重大创新平台功能,建设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健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让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联动起来。合肥市拥有中科院量子创新研究院,在量子信息、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涌现一大批原创性成果,同时在合肥高新区也有一条“量子大道”,短短几百米密布着一大批从实验室走出来的量子科技企业。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对创新的需求最了解、对创新的方向最敏感。我们将支持领军企业牵头或参与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力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安徽的托珠单抗诊疗方案、重组蛋白疫苗、交互式空中成像技术助力全国抗疫,这背后实际上是智飞龙科马、东超科技等一批高科技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