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GDP增8.1%?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呈11大新现象、新问题和新特征
证券时报 / 2021-11-23 23:13:31
11月21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发布了以“疫情反复与结构调整冲击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复苏”为题的年度报告。课题组认为,2021 年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复苏,但受基数因素和下半年复苏势头放缓影响,前高后低的态势明显,预计第四季度实际 GDP增长3.9%,全年经济增长8.1%,实现全年6%以上增长目标。报告认为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呈现了11大新现象、新问题和新特征。报告提出了系列政策建议,包括在总体政策定位上保持相对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使积极的财政政策真正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真正稳健等。
与会的专家认为,解决中长期结构性矛盾,和短期宏观政策相比,更应该关注结构性潜能的增长动能。强调发展实体经济,并非简单的回到传统的实体经济,也并不仅仅是重视发展物质形态的生产。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融合、高度依赖。加快城镇化和产业升级是重启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
宏观经济呈现11大新现象、新问题和新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代表课题组发布了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1-2022)。刘元春表示,今年二季度以后中国经济遇到了逆风向的情况,出现了复苏受阻的状态。课题组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仍然在复苏轨道中,既没有常态化,也没有停止复苏。
报告认为2021 年中国宏观经济呈现了11大新现象、新问题和新特征。包括:
中国疫情防控红利和全球供应中心效应有中期化的趋势;新旧动能转换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加速;市场预期发生了系统性的变化,市场主体对疫情变化、政策调整、战略定位在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持非常审慎的态度;大量中小企业难以承受需求下滑与成本上升两端挤压;国际供应链瓶颈问题持续时间比预期要长、产生的冲击比预期要强烈,汽车行业缺芯问题对中国总需求和总供给都带来强劲的冲击;去金融化、去土地财政以及存量调整等战略定位决定了与房地产相关的宏观变量将面临趋势性回落,对于短期宏观稳定和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宏观债务率的持续高企导致中国融资的本息支付率大幅度上升,地方债务总量问责制、房地产战略调整导致中国资金循环模式发生变化;在持续疫情冲击和结构性政策作用下,短期供给能力的损失以及潜在增长能力的下降也值得高度关注。
“二季度以来经济逐季回落难以用基数效应、疫情反复、天气变化等外生因素得到满意的解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过快常态化、各种结构性政策的非预期性叠加以及中国结构性大转型的全面出现是本轮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深层次核心原因所在。”刘元春说。
经济增长动能从哪里来
刘元春表示,短期看,能否快速逆转中国经济复苏乏力局面,主要取决于,煤电荒是否会能够在短期得到有效解决,房地产信贷政策的放松是否可以逆转当前趋势性的下滑,汽车芯片荒是否能够在短期内得到缓和,从而使中国经济复苏在供需两端得到释放,几大价格背离的现象会持续多久,冬季国内疫情是否会从“多点散发”演化为“多点密发”,欧美通货膨胀的全面显现是否会导致中国需求持续上扬,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是否会在边际引起中国金融市场的调整,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面临的各种短期瓶颈约束是否已经中期化,宏观经济政策是否进行总体性再定位,各种运动式的结构性政策是否能够脱离“层层叠加”与“几碰头”的困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和短期宏观政策相比,更应该关注结构性潜能的增长动能。他提出了“1+3+2”结构性潜能框架。“1”是指以都市圈城市群为龙头,为中国经济下一步中高速增长打开经济动能上和物理上的空间。经测算,这个领域所提供的经济增长的潜能在未来五到十年,甚至十五年会占到70%-80%。“3”是指实体经济需要补齐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基础研发能力不强三大短板。“2”是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
在谈到数字经济时,刘世锦表示,当前面临的一个真实挑战是,传统实体经济怎样转向数字化赋能以后生产力提升的新实体经济。强调发展实体经济,并非简单的回到传统的实体经济,也并不仅仅是重视发展物质形态的生产。服务业特别是直接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融合,高度依赖。
刘世锦还表示,应特别重视一些绿色转型打基础、立长远的工作,其中一项技术性工作是建立账户,包括碳账户、生态账户和绿色责任账户,确定产权和责任。碳核算是整个绿色转型的基石,而这件事情是一个最大的短板。减碳不能“运动式”减少碳排放,不是降低生产速度和减少生产能力,更不是在不具备绿色技术供给的情况下人为打乱正常供求秩序。减碳指标不能错位,应慎用、少用行政办法,多用经济的、市场的办法。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验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应重启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新增长点有两个,一是加快城镇化,应想方设法给年轻人创造增加收入、将他们纳入现代经济生活轨道中的机制。二是产业升级,包括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表示,当前外部环境非常复杂,国内经济修复的基础仍需巩固,特别是消费。应该坚持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基本政策框架,两个方向都要考量。
明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将得到极大缓解
刘元春表示,2022年在宏观经济再定位、协调体系再调整以及“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实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将得到极大缓解。预计2022年全年实际GDP增速将达到5.5%左右,并呈现前低后高的运行态势,预计2022年第1季度将重回5%以上,至第4季度趋稳于5.6%。
“我们认为明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逆转2021年中国经济复苏乏力增速回落的势头,一方面将延续2021年宏观经济复苏的动力和基础,另一方面在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协调体系再调整、以及“十四五”再落实等因素的作用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将得到极大的缓解。”刘元春说。
李稻葵分析,明年经济运行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一是美联储逐步收紧货币政策,对新兴市场国家有直接影响,这也会影响到国际市场的外部需求。二是产业链重组的风险。现在发达国家反复在呼吁,要把部分产业拉回到自己国家,避免产业空心化。产业链布局很大程度上在明年逐步凸显,很多的订单甚至于很多工厂会逐步的挪到其他国家去,一定要提前做好思想准备。三是低碳风险。发达国家现在是“三产”为主,这些国家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远远比中国小,这些国家出于政治考虑和各种各样的压力,想方设法要减碳,减碳成本不成比例的压在了新兴市场国家。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