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林:大变局、大变革下中国如何进行战略选择
华山穹剑 / 2021-11-11 16:04:12
来看看我国未来一段时间面临的发展环境。
目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或者说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经济发展进入关键阶段。
大变局是什么?
突出表现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经济增长重心日益从欧美转向亚洲,少数几个西方国家主导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中一个比较大的变局就是中国的崛起。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快速上升;在科技创新方面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外交领域,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讲了“三个前所未有”: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
1820 年,中国的 GDP 占世界的比重为 32.9%,位居世界第一。
1870年,西方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随后,中国逐步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由于多方面原因,中国慢慢落后了,开始了一个比较艰难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抓住机遇,慢慢赶上来了。
2000 年的时候,我们的 GDP 是1.2万亿美元,到 2018 年的时候已经达到 13.6 万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达到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 30%,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发展得非常快。
2018 年,美国的 GDP 是 20.5 万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是 24%。
根据一些国际组织的预测,到 2030 年左右,我国的 GDP 按照名义汇率计算会超过美国;
到 2050 年,中国的 GDP 占世界的比重会达到 26%。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发展势头比较强劲。
中国速度、中国模式、中国效应引发了许多国家的担忧,形成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些年,中国和全球的产业格局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在部分领域竞争力不断提高。比如,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高技术制造业占的比重很少,后来快速上升,现在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
我们的中高技术制造业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十分强劲,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生产加工基地。高技术制造业主要指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等;中高技术制造业主要指汽车产业。
现在有一种说法,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全球第一了,反而变成了美国出口农产品,我们出口高技术产品。
其实这种说法高估了我们的高技术产品出口能力,因为我们生产的手机、计算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加工贸易,大概占 40%。
全球消费版图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根据麦肯锡研究院的研究,到 2030年,中国的消费额占全球的比重将达到 16%,远远超过其他经济体。
中国有14 亿人口,所以引发了世界消费格局的变化。麦肯锡研究院的报告指出,世界对中国的依存度越来越大,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越来越大;在进口、服务业的开放、技术创新等方面,中国将会为全球带来几十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西方总说科学中心将要转移。未来中国会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些年,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展非常快,研发投入快速增长,科学论文发表数量、专利申请数量快速上升,其总量相当于欧盟、美国和日本的总和。按照西方的统计,从表面指标上看确实是这样,但是实际上,我们的论文和专利含金量跟国外不太一样。
美国斯坦福大学一年申请 120 多个专利,这些专利是有人要的,要转移出去的。不像我们,评个职称、验收个科研成果都搞专利。这样一来,不懂的人、不是搞专业的人就会说,中国太厉害了,科学论文数量快速上升。
如果科研工作的考核机制不变,按照目前这个态势发展下去,我们的科学论文数量肯定是美国的好几倍,因为大家都在写,每年写好几篇。这些数字其实缺乏可比性。
全球经济主导力量将转向七大新兴市场国家(E7)经济体——中国、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俄罗斯、土耳其,这些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将是发达国家的两倍。网上还有一些报告,从城镇化、消费指标方面进行考察,得出的结论是东升西降,中国的崛起不可阻挡。
对此,我们要正确看待,一些指标不代表真实的情况。要理性看待我们的论文、研发投入数量,按照目前的趋势,它们的数量可能超过美国了,但是这不代表我们的科技力量就会超过美国。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政治影响力提升很大,世界力量格局确实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面对这种变化,各个国家都在进行战略调整。
特朗普上台以后,坚持美国优先战略,认为美国做大才是硬道理,比如要制造业回流等,就是他的战略调整。
首先就是针对中国的战略调整,中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历史上,美国总是打老二,比如苏联、日本。
这就像后面有人追你,而且追得很快,那你就会有点恐慌,特别是我们现在有好多数据都接近或者超过了美国,导致它已经把我们作为战略竞争对手了。中美关系中合作和竞争并存,原来是以合作为主,现在竞争的因素上升了。
过去一年多来,美方以舆论为先导,以关税战主攻,以投资、科技、金融等助攻。
在舆论领域针锋相对,美国发表了一个报告攻击中国,说中国“经济入侵”美国了。在贸易领域边打边谈,5 轮加关税,13 轮谈判,中美经贸摩擦愈演愈烈。对此,中国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还击。
在科技领域,美国搞“打头断链”,重点进攻我们的龙头企业,切断产业链,限制技术、人才交流等,比如中兴事件。中兴的还击能力不行,最后签订了一个不太理想的协议。
2019 年,美国对华为下手,限制华为,但华为的抵抗能力很强,美国已经三次延期对华为的许可证,第一次延期 90 天,第二次延期 90 天,第三次延期 90 天。
中美的科技供应链、经济供应链、产业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打断不容易。现在美国坚决反对美国的乡村电信采用华为的设备,华为每年购买零部件花费 700 多亿美元,其中约 110 多亿美元流向美国,包括高通、英特尔等公司,所以这些企业坚决反对限制华为。
反过来讲,美国人也怕:这个东西万一中国不买了怎么办?其实中美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美国现在已经将 300 多家中国企业列入被“制裁”的实体清单,对中国科技进行了一系列打压。
在金融领域,美国拉开序幕,隐而不发,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威胁要把“中概股”退回来。另外,在涉港、涉台问题上也不停地采取一些措施,比如美国国会通过了“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等。过去一年多,美国对中国打出了一系列的组合拳。
中美经贸摩擦对我们的贸易、产业、消费、市场、宏观经济运行等都有影响。加征关税后,中美双边贸易额都在下降: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额在下降,我们从美国的进口额也在下降,而且双方的下降还是比较明显的。
340 亿美元清单商品下降了 38.8%,160 亿美元清单商品下降了 43.9%,2000 亿美元清单商品下降了 31.1%。我们的对美投资也在大幅度下降,因为美国限制中国投资,所以中美经贸摩擦对美国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中美经贸摩擦对我们的产业也有影响,越南、墨西哥这些国家的替代效应开始显现。但是总的看来,中美经贸摩擦对我们的影响还是总体可控的,没有想象得那么大。我们采取扩大内需、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出口多元化等措施,有效地抵消了加征关税带来的影响。
中美经贸摩擦对美国经济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美国经济现在下行风险加大,也没有实现特朗普说的制造业回流。
美国对外加征关税,打贸易战;对内减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核心目的就是要促进制造业回流,但实际效果不太明显。同时,对全球经济也造成很大影响,企业不知道怎么投资,现在都在等待,所以加大了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关税上升对美国消费者也造成了一定影响。美国智库说,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关税之后,消费品价格上涨,加征的关税成本将主要由美国消费者承担。但是实际情况是,加征的关税基本上由美国进口商分摊了,对消费者也有影响,但是不是太大。对市场预期影响比较大,比如中国股市和美国股市波动幅度都比较大。
中美经贸摩擦对中国经济也有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新的下行压力。从 2018 年以来,这种下行压力不断加大,2019 年经济增长率下降到 6.2%,单季度最低到了 6.0%,所以下行压力比较大。
所以,中美经贸摩擦对中国的影响是全面的,对美国的影响也很大。
一年多来的中美经贸摩擦证明,要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次中美经贸摩擦在规模、范围、力度上都超过许多人的预期。
本来,我们对小打、中打和大打作过模拟情景分析,判断美国在短期内可能以中打为主,但是实际情况是,美国不仅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同时在科技、金融等方面采取了一些超出很多人预期的措施。
这些使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中美经贸摩擦是绕不开、躲不过去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然经历的阵痛,要想成长壮大,这个过程必然要经历。
日本曾经也经历过这个阶段。
美国也并非强大到可以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大。特朗普吹嘘的美国挑起贸易战后很容易打赢的论调,也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他原来以为一打贸易战大家就要屈服。其他国家屈服了,但中国是不一样的对手。
经过一年多的较量,应该说中美经贸摩擦对我们有影响,但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对中国的影响没那么严重。
中国经济是一片宽广的大海,有巨大的韧性和回旋余地。我们的企业尤其是东南沿海对美国出口的企业,都是改革开放 40 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跟华为一样,不是一下就能打倒的,而且好多民营企业早就有准备,比如华为 20 年前自己就有备胎。
同样,好多民营企业也有很多的应对措施。我去看过,沿海的好多出口企业可能早在 10 年前就已经在东南亚国家有备用的生产基地,现在分段出口,他们可以采取很多措施应对挑战和压力。所以说,中国经济的韧性比我们想象的要强,产业链不是一下就能打断的。
如果仅仅是贸易战,没什么怕的。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有内部的平衡能力,如同一艘大船,遭受外部的冲击时,自己可以保持平衡,不像有的小船被风浪一掀就翻了。
比如,美国对我们的光伏产业加征关税,通过一年多的贸易战来看,其实影响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当时好多人觉都睡不着了,可能有点怕,但是真正产生的影响确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中美经贸摩擦将会伴随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现在虽然达成了一个阶段性协议,但是不可能停止经贸斗争,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发展得越快、实力越强,斗争就会越厉害。
到了 2035 年,美国慢慢适应了,它也就接受了中国这么一个崛起的大国,新型大国关系也能建立了。
当时我们超过日本的时候,两国也是摩擦不断。过了几年以后,日本就慢慢接受中国了,因为这种事不可阻挡。美国看我们确实有一些焦虑和恐慌,因为两国政治制度不一样。
包括那些对华友好的美国人士,我们跟他们交流时,他们都会说:中国超过美国后,军费开支那么大,按照这个军费比例,中国怎么能保证不侵略其他国家呢?西方的逻辑是:大国一定会去侵略别的国家。
我们只能说历史上我们没这么干过,我们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但没法证明这个事,说不清楚。很多人都在担心这个。
美国好多学者都说贸易可以互利共赢,但是安全领域没有共赢,而是要么你赢、要么我赢。
因此,这种对话还需要一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
作者:王昌林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此文摘自人民出版社《理论名家大讲堂》一书)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